[实用新型]房屋内顶吊棚的固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82572.6 | 申请日: | 2008-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44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华堂 |
主分类号: | E04B9/06 | 分类号: | E04B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张亚军;李京楠 |
地址: | 2761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房屋 内顶吊棚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内装饰板的固定装置,特别涉及房屋内顶吊棚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房屋内顶吊棚又称吊顶,通常由石膏板构成,施工时,在建筑物屋顶底面或楼面的结构层底面按尺寸钻好放膨胀螺栓的孔,上好膨涨螺栓,系上钢丝,在钢丝上吊挂木龙骨,再用钉子把石膏板钉在木龙骨的框架上,最后涮漆,形成吊顶。其主要的缺点是:施工过程复杂,费工费时,浪费大量木材,吊棚完成后,拆卸不方便,更换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房屋内顶吊棚的固定装置,该装置使用灵活,牢固可靠,可以方便地固定房屋内顶吊棚,不需要使用木龙骨,简化施工程序,节约木材,省工,省时,省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房屋内顶吊棚的固定装置,由上连接盘、永久磁铁块、下连接盘和顶丝构成,其特征是:所述上连接盘的本体为圆盘形,其顶面上设置有锚固杆或锁母,下连接盘的本体为也为圆盘形,其底面设置有螺丝套,所述永久磁铁块设置在上、下连接盘之间,所述顶丝由螺杆部分和底托部分构成,顶丝的螺杆部分与下连接盘的螺丝套成螺接配合。
所述上连接盘的本体与下连接盘的本体大小相同。
所述顶丝的底托部分也为圆盘形且与下连接盘的本体大小相同。
本实用新型有以下积极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固定装置,仅使用上、下连接盘、永久磁铁块、顶丝等简单组件,就能完成吊棚的安装,使用灵活,牢固可靠,上连接盘可以在房屋构建时埋设,也可以在房屋修建好后,通过膨涨螺栓连接在屋顶或楼板上,可以连接两层石膏板,形成花样吊棚,不需要使用木龙骨,简化施工程序,节约木材,省工,省时,省力,特别适合旧样翻新,拆卸组合,不浪费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分解图。
图4是图2的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与石膏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标号
1上连接盘 101本体 102锚固杆 103锁母
2永久磁铁块
3下连接盘 301本体 302螺丝套
4顶丝 401螺杆部分402底托部分
5石膏板 6膨胀螺栓 601螺栓头
7混凝土 8圆孔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图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房屋内顶吊棚的固定装置,由上连接盘1、永久磁铁块2、下连接盘3和顶丝4构成。
上连接盘1的本体101为圆盘形,其顶面上设置有锚固杆102,下连接盘3的本体301为也为圆盘形,其底面设置有螺丝套302。
本体101与本体301形状大小相同。永久磁铁块2设置在上连接盘1与下连接盘3之间,永久磁铁块2也为圆盘形,顶丝4由螺杆部分401和底托部分402构成。
请参照图5、图6、图7,使用时,在平房屋顶或楼房的楼板打混凝土浇注面时,将上连接盘的锚固杆102预埋设在混凝土7中,只让上连接盘1的本体101外露。
请参照图5,然后在石膏板5上按照“上连接盘”分布的尺寸钻好圆孔8,把顶丝4的螺杆部分401穿过石膏板5上的圆孔8,让顶丝4的底托部分402从下方托住石膏板5,再将顶丝4的螺杆部分401与下连接盘3的螺丝套302螺接在一起,然后在下连接盘3的顶面上放置永久磁铁块2,再将永久磁铁块2吸附在上连接盘本体101的底面上,由于顶丝4的螺杆部分401与下连接盘3的螺丝套302成螺接配合,旋转顶丝的螺杆部分401可以调节石膏板5的安装高度。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2、图4、图8,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上连接盘1本体101的顶面上设置有锁母103,若房屋完工后仍未埋设上连接盘1,用户可以在平房屋顶或楼房的楼板上钻好孔,安装膨胀螺栓6,然后将上连接盘1的锁母103旋拧在膨胀螺栓6底部的螺栓头601上。
实施例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华堂,未经张华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25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