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除霜制冷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81624.8 | 申请日: | 200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468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1 |
发明(设计)人: | 朱景申;户建波;朱文彬;郝洪勇;韩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新飞家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7/02 | 分类号: | F25B47/02;F25B1/00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刘建芳 |
地址: | 453002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除霜 制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种制冷装置,尤其是一种蒸发器在间室内的自动除霜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蒸发器在间室内的冷柜、冰箱等制冷装置,由于压缩机开机运行一段时间后,蒸发器表面会有霜积累,而且时间越长,霜层越厚。冷冻室内结霜过厚,会直接影响到蒸发器与冷冻室的有效换热,影响到制冷效果,从而导致冰柜或者冰箱制冷差、制冷慢,增加耗电量。当蒸发器表面结霜超过5mm时,即应除霜。目前自动化霜制冷装置是由机械或电脑控制安装在蒸发器表面的化霜电热器进行定时电热化霜。这种化霜方式需要在制冷装置的冷冻室蒸发器上加装电热器,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除霜制冷装置,无须增加电热器即可实现除霜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除霜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压缩机排气端通过制冷剂管路依次连通有冷凝器、节流装置和冷冻室蒸发器,压缩机的吸气端与冷冻室蒸发器排气端通过制冷剂管路相连通,所述的制冷剂管路还包括有除霜管路,除霜管路上设有除霜电磁阀,冷冻室蒸发器入口前通过除霜管路与冷凝器入口相连通,冷冻室蒸发器与压缩机之间的制冷剂管路上连通设有储液罐;该除霜制冷装置还包括有电控装置和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在冷冻室蒸发器上且与电控装置信号连通,电控装置与除霜电磁阀控制连接。
储液罐与压缩机吸气端之间的制冷剂管路上并联设有化霜管路和低压管路;压缩机吸气端相连通的制冷剂管路上设有两位电磁阀,两位电磁阀的出气口与压缩机相连通,两位电磁阀的两个进气端分别通过低压管路和化霜管路与储液罐相连通。
所述冷冻室蒸发器前连接有冷藏室蒸发器,所述除霜管路接口位于冷藏室蒸发器与冷冻室蒸发器之间的制冷剂管路上,所述冷凝器与节流装置之间的制冷剂管路上还连通设有分子筛。
所述的节流装置为毛细管或节流阀,所述的电控装置为单片机或可编程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无须在蒸发器上另外增设电热器即可实现除霜功能。
2.两位电磁阀的设置方便将化霜管路布置在制冷装置较易出现冻堵的化霜水接水槽、排水管等部位,同时化霜管路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成较长的管路,从而降低化霜时进入压缩机的制冷剂的压力。
3.分子筛的设置方便对制冷剂进行干燥和净化。
4.节流装置为毛细管或节流阀,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除霜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1、单片机9和温度传感器10,压缩机1排气端17通过制冷剂管路2依次连通有冷凝器3、分子筛15、节流装置4、冷藏室蒸发器16和冷冻室蒸发器5,压缩机1的吸气端14与冷冻室蒸发器5排气端通过制冷剂管路2相连通,制冷剂管路2包括有化霜管路11、低压管路12和除霜管路6,除霜管路6上设有除霜电磁阀7,蒸发器5排气端通过除霜管路6与蒸发器5进气端相连通,蒸发器5与压缩机1之间的制冷剂管路2上连通设有储液罐8;温度传感器10设在蒸发器5上且与单片机9信号连通,单片机9与除霜电磁阀7控制连接。压缩机1吸气端14相连通的制冷剂管路2上设有两位电磁阀13,两位电磁阀13的出气口与压缩机1相连通,两位电磁阀13的两个进气端分别通过低压管路12和化霜管路11与储液罐8相连通。其中,节流装置4可以是毛细管,也可以是节流阀。
本实用新型运行在制冷状态时,制冷剂从压缩机1排气端17排出,依次通过冷凝器3、分子筛15、节流装置4、冷藏室蒸发器16、冷冻室蒸发器5、储液罐8、低压管路12和两位电磁阀13回流至压缩机1的吸气端14。上述循环过程中,制冷剂在冷凝器3内冷凝,经节流装置4节流降压后进入蒸发器16、5,并在蒸发器16、5内蒸发,从而降低蒸发器内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新飞家电有限公司,未经河南新飞家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816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环土壤入渗径流测量仪
- 下一篇:折叠式电子包裹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