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铅蓄电池槽体缓冲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78834.1 | 申请日: | 2008-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532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隆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2 | 分类号: | H01M2/02;H01M10/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昌荣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缓冲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铅蓄电池槽体缓冲结构,尤指一种化学反应式的铅蓄电池,且可藉以降低电池内部因化学反应产生的温度续积,保持在最佳的工作温度下进行反应,避免结构的热应变并可相对减少相关结构的用量与成本,更可有效的降低整体的重量,达到整体的实用性者。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铅蓄电池结构,系于电池槽体内设置数个相邻的容置槽,并于容置槽内设置有数个电极板,各容置槽内的复数电极板两端分别依序以跨设于容置槽上的连接件连接,并连接成一连通导电的形态,如此的结构,由于该各相邻的容置槽仅有一壁之隔,因此各容置槽于发电化学反应时,各别发热,各容置槽内的热量经该壁传向相邻的容置槽,而造成各容置槽内产生的热量已无法有效的排出,更会接收由邻槽传来的热量,产生不当的热量累积,会让各容置槽内的温度直接向上累加,进而超出正常工作温度甚多,而使相关的结构产生热应变,造成不当的损害,甚至可能因而使局部高温度的结构融毁,对整体结构使用寿命不良的影响甚巨,故有改良之必要。
另由于电池的体积必需配合安装环境与结构,故其体积或尺寸无法随意的更动,而目前由于电池材料上的进步,其可以较少的材料即可达到消费者的需求标准,惟受限于外形体积无法的改变,内部设计仍必需配合原传统体积的尺寸,造成整体重量无法减轻,且反应的电极板面积以及使用量无法降低,整体材料上的成本难以有效的减少,已不符合经济效益,故就成本上亦有改良之空间。
有鉴于斯,本实用新型设计人乃经详思细索,并积多年从事各种铅蓄电池槽体结构产品与技术研发的经验,终于开发出一种铅蓄电池槽体缓冲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铅蓄电池槽体缓冲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铅蓄电池槽体缓冲结构包含:
一电池槽体,系设有数个容置槽,各容置槽间以隔壁间隔;
该各容置槽间另设有一缓冲空间。
本实用新型藉由该电池槽体内设置电极板的各容置槽间形成一有效隔热的缓冲空间,以使各容置槽内产生的热量不致相互传递累积,而达到隔绝热量传递不致累积升温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藉由该电池槽体内设置电极板的各容置槽间形成一缓冲空间,以使固定外部体积与形状的电池槽体,相对的使内部的容置槽容积可因而降低,而使各容置槽内的电极板以及反应化学电解液用量可相对减少,以降低整体用料的使用成本,更可减少日后维护的材料成本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藉由该电池槽体内设置电极板的各容置槽间形成一缓冲空间,以相对降低该电池整体的重量,以达到搬运以及承载使用上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短边正视平面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长边正视平面剖视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0-电池槽体;101-容置槽;102-隔壁;103-缓冲空间;12-连结件;120-跨接部;13-电极件;20-盖体;21-容槽;210-透气部;22-导槽;23-穿出槽;24-凹部;30-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他功效,兹举一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相信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特征及其他优点,当可由之得一深入而具体的了解,惟本实用新型并非惟一实施例,容此说明之。
请配合图1及图2所示,其电池槽体10系为一凹口向上的矩形结构体,于该电池槽体10的凹形空间内设有复数个容置槽101,该各容置槽101间系以薄壁状的隔壁102相隔,而于各容置槽101内设有复数并排的电极板11,该各电极板11顶部两端以跨过相邻容置槽101隔壁102的连结件12连接,该连结件12并于跨过各隔壁102处设成拱形的跨接部120,以使整体连接成一连通的电路结构,且于整体连通电路的两端各设有电极件13,以供接出整体发出的电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隆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隆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88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