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定及可开启门扇模块式静电除尘灭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78340.3 | 申请日: | 2008-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875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30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庆;张春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国庆;张春生 |
主分类号: | F24F3/16 | 分类号: | F24F3/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开启 门扇 模块 静电 除尘 灭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大型空调通风设备技术领域,是一种固定及可开启门扇模块式静电除尘灭菌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在地铁的地下车站创造一个乘客和工作人员较为舒适的环境,需要向地下车站输送大量的新鲜空气,为了空气的洁净和表冷器换热的效率,在车站的通风管中布置了空气过滤器;目前,现有的过滤器都为老式的金属及尼龙网结构,造成清洗困难及成本较大的难题。根据卫生部【2006】58号文件的精神,地铁的地下车站为有集中空调系统的公共场合,其通风系统除具有除尘功能外,还应具备灭菌的功能,以防止空气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市场上出现的模块式除尘、灭菌技术,可以用于地铁通风,但该技术按现有的常规布置则不能为北京的地铁通风模式所采用,因为布置在地下车站送风道内的过滤器,当地下车站火灾事故时,其送风道即时变成了排烟道,而传统布置的过滤器则阻碍了向外的有效排烟,所以,需要将北京地铁用的过滤器都作成由火灾信号控制的可开启的过滤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固定及可开启门扇模块式静电除尘灭菌装置,它可实现进入地铁车站的空气,实现有效的除尘灭菌的功能,防止空气传播传染病,当地下车站火灾时,由火灾信号控制通过电动执行器打开可开启门扇,形成顺畅的排烟通道,有效地排除烟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固定及可开启门扇模块式静电除尘灭菌装置,它包括有金属框架,在金属框架内设置有静电除尘灭菌模块,在所述的金属框架内设置有由静电除尘灭菌模块构成的固定门扇和可开启门扇,在可开启门扇中部固定连接有活动门扇立轴,该活动门扇立轴的上端与立轴驱动斜杆连接,该立轴驱动斜杆与水平拉杆驱动连接,该水平拉杆通过电动执行器动力斜杆与电动执行器连接。
所述的固定门扇分别设置在金属框架内的两侧边,所述的可开启门扇由多个构成,并设置在两侧边固定门扇之间,所述的水平拉杆分别设置在金属框架的两侧,并通过立轴驱动斜杆交错与可开启门扇连接。
在金属框架上部前后伸出连接有卷帘支撑横梁,在卷帘支撑横梁的前后端连接有电动塑料卷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它可实现进入地铁车站的空气,实现有效的除尘灭菌的功能,防止空气传播传染病,当地下车站火灾时,由火灾信号控制通过电动执行器打开可开启门扇,形成顺畅的排烟通道,有效地排除烟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B-B向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固定及可开启门扇模块式静电除尘灭菌装置,它包括有金属框架1,在金属框架1内设置有静电除尘灭菌模块,在所述的金属框架内设置有由静电除尘灭菌模块构成的固定门扇2和可开启门扇3,在可开启门扇中部固定连接有活动门扇立轴8,该活动门扇立轴8的上端与立轴驱动斜杆6连接,该立轴驱动斜杆6与水平拉杆7驱动连接,该水平拉杆7通过电动执行器动力斜杆5与电动执行器4连接。
所述的固定门扇2分别设置在金属框架1内的两侧边,所述的可开启门扇3由三个构成,并设置在两侧边固定门扇2之间,所述的水平拉杆7分别设置在金属框架的两侧(见图2所示),并通过立轴驱动斜杆6交错与可开启门扇3连接。
在金属框架1上部前后伸出连接有卷帘支撑横梁9,在卷帘支撑横梁9的前后端连接有电动塑料卷帘10。
当车站火灾时,由烟气信号控制电动执行器4工作,通过电动执行器4带动动力斜杆5、水平拉杆7、立轴驱动斜杆6,使活动门扇立轴8转动并带动可开启门扇转动开启,使烟气通过。
当需要清洗固定门扇2和可开启门扇3时,可放下一侧的电动塑料卷帘10,由另一侧向固定门扇和可开启门扇进行喷射水,进行除尘清洗;清洗完一侧,在清洗另一侧,电动塑料卷帘的作用是阻挡污水扩散,防止污染其它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国庆;张春生,未经李国庆;张春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83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