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176785.8 | 申请日: | 2008-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85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4-14 |
| 发明(设计)人: | 乔治·还意·张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24/00 | 分类号: | H01R24/00;H01R13/65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3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具有能处理即时电流脉冲的电源端子。
【背景技术】
具有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串行高级技术附件)界面的电连接器当前广泛应用在桌上型电脑上,以在主板与硬碟之间传递信号,或者将电脑主机上的电源输送到硬碟上,亦或者在电脑主机与外部的硬碟之间传递信号或传输电源电压。当具有SATA界面的电连接器作为外置电连接器用时,当前的设计通常是单个电连接器,其具有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来进行信号传递,或者仅设计具有电源端子的单个电连接器来传输电源电压。然而,在某些应用场合下,期望能传递信号的电连接器能同时具有传输电压的功能。这样就不再需要另增一个仅具有传输电源电压功能的电连接器。然而,目前还未开发出具有既能传递信号又能传输电压的一款电连接器。
具有电源端子的电连接器可参考2007年12月6日公告的美国专利US7,255,607,美国专利申请公开11/893,074(目前已获准但还未公告),以及美国专利申请11/998,771(目前还在专利审查中),以上相关专利及专利申请与本申请将为同一专利权人。但这些电连接器中的电源端子不能处理会对电连接器造成损害的即时电流脉冲。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其中一个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具有电源端子且其能处理即时电流脉冲的电连接器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具有对接面的对接框口,设置在对接框口内的对接舌板,以及三种类型的端子,三种类型的端子包括两个设置在对接舌板的两侧的第一类型端子,以及设置在对接舌板同一表面的第二类型端子和第三类型端子,且第二类型端子和第三类型端子设置在两个第一类型端子之间,其中两个第一类型端子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靠近对接面。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具有对接面的对接框口,设置在对接框口内的对接舌板,以及四种类型的端子,四种类型的端子包括两个设置在对接框口两侧的第一类型端子,以及设置在对接舌板同一表面的第二类型端子和第三类型端子,且第二类型端子和第三类型端子设置在两个第一类型端子之间,其特征在于:两个第四类型的端子,位于该对接框口的两侧且与第一类型端子不在同一平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其中一个第一类型端子比另一个第一类型端子更靠近对接面,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更靠近对接面的那个第一类型端子与对接连接器内对应的端子首先电性接触,之后另一个第一类型端子再被电性接触,这样的结构设计能使两电连接器对接时防止产生对电连接器损害的即时电流脉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图1之电连接器组件中各自属于两个对接连接器的两组导电端子在初始对接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之两组导电端子在初始对接状态下的侧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1,其具有绝缘本体和若干组装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11;以及和第一电连接器1对接的第二电连接器2。第二电连接器2的绝缘本体两侧具有滑槽21,其与第一电连接器1上对应的轨道12相互配合,以将第一电连接器1滑动插入至第二电连接器2来完成两者的对接功能。此外,第二电连接器2安装在基板3上,这个基板3上另外增设有四个供额外导电端子插入的孔洞30,这些额外的导电端子即包括两个电源端子和两个供电源端子接地的接地端子,下文将谈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67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