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恒流控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75907.1 | 申请日: | 200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16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16 |
发明(设计)人: | 安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然 |
主分类号: | G05F1/46 | 分类号: | G05F1/4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正茂;张静轩 |
地址: | 518031广东省深圳市福田***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流控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恒流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基于欧姆定律I=U/RL,要想保证负载RL上的I为恒定数值,即负载RL上电流为恒流,那就需要U/RL的比值恒为定值。在现实技术中,恒流设计方案主要有以下两种。
方案一:如图1所示,在电路中串联一个负载Rs,使Rs>>RL,从而使I≈U/Rs。该方案的缺点在于当负载RL要求电流较大时,负载Rs功耗很大,造成资源浪费,且恒流精度不高,当环境变化导致负载变化时候无法实现恒流。
方案二:如图2所示,对负载RL上的电流进行采样反馈至电源,调整电源输出电压U。由于对输出电压U的调整不可能为无穷大,只能为0≤U≤Umax间的某个值。当出现空载时,输出为系统最高电压Umax,此时一旦加入负载RL就可能导致负载RL瞬间过流即I=Umax/R。
由此可见,提供一种能够精确、稳定进行恒流控制的装置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不能精确、稳定进行恒流控制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精确、稳定进行恒流控制且节约资源的恒流控制装置。
该恒流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模块、第二负载和反馈模块,控制模块,用于发送驱动信号至所述第二负载,并接收反馈模块发送的第一电压反馈信号;第二负载,用于根据驱动信号生成第一电流反馈信号;反馈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电流反馈信号生成第一电压反馈信号,并将第一电压反馈信号发送至控制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恒流控制装置通过控制模块根据反馈信号调节第二负载上的电流,进而使得与第二负载串联的第一负载上的电流保持恒定。本实用新型的恒流控制装置不仅可以精确、稳定进行恒流控制,并且在实际使用时灵活性很强,而且恒流源的设计只需基于现有较成熟普及的恒压源技术,采用普通的电压源作为系统输入就可以。该恒流控制装置大大节省了设计时间和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恒流控制方式的结构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恒流控制方式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恒流控制装置的具体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恒流控制装置中反馈模块的具体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恒流控制装置的具体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使用恒流控制装置的LED照明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恒流控制装置60包括:控制模块62、第二负载64、反馈模块66和采集模块68。其中,
控制模块62,与电源V连接,发送驱动信号至第二负载64,并接收反馈模块66发送的电压反馈信号;还发送采集控制信号到采集模块68,并接收采集模块68采集到的环境信息;
第二负载64,与第一负载RL串联连接,根据驱动信号生成电流反馈信号;
反馈模块66,根据电流反馈信号生成电压反馈信号,并将电压反馈信号发送至控制模块62;
采集模块68,用于根据采集控制信号对环境信息进行采集。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反馈模块66包括:基准电压源661,用于提供基准电流和基准电压;电流放大器662,用于接收第一电流反馈信号,经放大后生成第二电流反馈信号;电流比较器663,用于将第二电流反馈信号和基准电流进行比较;电流电压转换器664,用于将第一电流反馈信号转换为第二电压反馈信号;电压比较器665,用于将第二电压反馈信号和基准电流进行比较;电压放大器666,与电流比较器663和电压比较器665连接,用于根据比较结果生成第一电压反馈信号。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采集模块包括温度采集器、湿度采集器、亮度采集器、气压采集器和时间采集器等中的任意组合,采集温度、湿度、亮度、气压及时间等环境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然,未经安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59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密型防病毒移动存储装置
- 下一篇:基于彩信的远程可视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