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圆盘干燥冷却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75176.0 | 申请日: | 200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728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汪志国;宋淑群;金俊杰;王永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兖矿国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17/22 | 分类号: | F26B17/22;F26B17/28;F26B3/18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维斗 |
地址: | 273500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盘 干燥 冷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颗粒物料干燥、冷却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圆盘干燥冷却机。
背景技术:
在物料干燥、冷却处理过程中,物料先经干燥设备干燥处理后,再进入下一个工序进行冷却处理,物料的干燥和冷却分别在不同设备里完成,能耗较大,干燥设备和冷却设备占地面积较大且设备投资也较大,增加了生产成本,这就是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集物料的干燥和冷却于一体的干燥冷却机,该干燥冷却机热效率高,能耗较小,整机的占地面积较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方案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的:该圆盘干燥冷却机,包括支架、位于支架上的壳体、驱动装置、干燥盘、冷却盘、带有耙叶的耙杆,所述的干燥盘包括大干燥盘和小干燥盘,大干燥盘和小干燥盘水平层式间隔排列在壳体上部,所述的冷却盘包括大冷却盘和小冷却盘,大冷却盘和小冷却盘水平层式间隔排列在壳体的下部,这种结构实现了物料能连续地流过整个圆盘干燥冷却机,使物料的干燥和冷却在一台机器中完成,结构简单,降低了能耗,减小了占地面积。
上述的大干燥盘、小干燥盘、大冷却盘和小冷却盘为中空结构,所述的壳体上部侧壁上有两端与外界连通的加热介质通道,各层大干燥盘和小干燥盘均与加热介质通道连通,通过加热介质(如蒸汽)在加热介质通道和大干燥盘、小干燥盘中循环流动来干燥物料;壳体下部侧壁上有两端与外界连通的冷却介质通道,各层大冷却盘和小冷却盘均与冷却介质通道连通,通过冷却介质(如冷却水)在冷却介质通道和大冷却盘、小冷却盘之间循环流动来冷却物料。
上述的每层大干燥盘、小干燥盘、大冷却盘和小冷却盘上均装有带耙叶的耙杆,耙杆通过抱轴器与主轴固定连接,大干燥盘和大冷却盘的耙杆上耙叶的安装方向与小干燥盘和小冷却盘的耙杆上耙叶的安装方向相反,小干燥盘(或小冷却盘)上的物料在耙叶的推动作用下从内向外移动,从小干燥盘(或小冷却盘)的外缘跌落到大干燥盘(或大冷却盘)的外圈盘面上,在反向安装的耙叶作用下,又从大干燥盘(或大冷却盘)的外侧向内移动,从大干燥盘(或大冷却盘)的内缘落到下层的小干燥盘(或小冷却盘)的内圈盘面上,如此往复,完成物料的连续干燥和冷却。
在上述壳体外侧的干燥部下端连接有加热器,通过加热器将热的空气和惰性气体输入到壳体内,使壳体内形成对流,加强物料的干燥效果。
上述的壳体上端有排气口,还有定量螺旋进料器与壳体连通,壳体下端有出料口,通过定量螺旋进料器将物料均匀的加到干燥盘上,干燥过程中物料中的水分或有机溶剂在高温作用下变成蒸汽从排气口排出,冷却后的物料通过出料口排出,送入下一工序。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据对上述方案的叙述得知,该圆盘干燥冷却机壳体内上部设有干燥盘,下部设有冷却盘,能一次完成物料的干燥和冷却,结构简单,热效率高,能耗小,且有效减小了整机的占地面积。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部件7或部件12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部件9或部件13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定量螺旋进料器,2为排气口,3为加热器,4为出料口,5为驱动装置,6为支架,7为大冷却盘,8为冷却介质通道,9为小冷却盘,10为加热介质通道,11为壳体,12为大干燥盘,13为小干燥盘,14为干燥盘或冷却盘支撑架,15为加热介质或冷却介质出口,16为抱轴器,17为大盘耙杆,18为大盘耙叶,19为加热介质或冷却介质进口,20为小盘耙杆,21为小盘耙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兖矿国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兖矿国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51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