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回热型气液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74124.1 | 申请日: | 200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78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黄曙良;秦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43/00 | 分类号: | F25B43/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连君 |
地址: | 266510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回热型气液 分离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回热型气液分离器。
背景技术
在压缩制冷系统中,气液分离器通常安装在蒸发器出口与压缩机进气口之间。气液分离器包括:筒体、进口管及出口管,低温低压气体冷媒从蒸发器中出来后,从进口管进入筒体内。一般情况下,进入筒体内的气体冷媒中会夹带有液体冷媒,气液混合冷媒进入筒体后,由于液体的重量比气体重,在重力的作用下,液体冷媒积存在筒体的底部,而气体冷媒则从出口管进入到压缩机中,完成气体与液体混合冷媒的分离。但气液分离器的分离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运行工况下,气液分离器中液面相差很大,气分液面高时一方面增大了压缩机液击的危险,另一方面回液会损失系统的制冷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气液分离器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回热型气液分离器,此种气液分离器可以有效减少压缩机液击的危险。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缺陷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新型回热型气液分离器,其包括:筒体、进口管及出口管,进口管及出口管设置在筒体内部,筒体外侧留有各自管口;在筒体的内部设置有换热管,换热管一端为冷凝器接口,另一端为节流元件接口,两接口位于筒体外侧。
上述换热管成螺旋状设置在筒体内。
上述进口管成“L”形,出口管在筒体内的部分成“U”形,进口管设置在出口管上方,且进口管的出口与出口管的入口错位布置。
上述换热管螺旋设置在出口管“U”形部位的周围。
上述出口管上开有均压孔,在出口管“U”形部位的下端侧开有回油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此种回热型气液分离器结构简单合理、制造容易,成本低。具有回热器的作用,制冷循环时冷凝器出口处的过冷液体经冷凝器接口进入换热管被筒体内的低温液体进一步过冷,过冷度加大,进入节流元件前的焓值更低,从而使循环制冷量加大;另外,气液分离器中的液体被加热,液体气化,液面下降,减少了压缩机液击的危险。制热循环时,经过节流元件节流后的液体温度还比较高,经过气液分离器加热筒内的液体,可使得液面下降,也可以减少压缩机液击的危险。可见,在气液分离器中增加换热管,不但减少了压缩机液击的危险,而且提高了系统的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新型回热型气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一种新型回热型气液分离器,其包括:筒体1、进口管2及出口管3,进口管2及出口管3设置在筒体1内部,筒体1外侧留有各自管口。进口管2成“L”形,出口管3在筒体内的部分成“U”形,进口管2设置在出口管3上方,且进口管2的出口与出口管3的入口错位布置。出口管3上开有均压孔301,在出口管3“U”形部位的下端侧开有回油孔302。筒体1的内侧设置有换热管4,换热管4成螺旋状设置在出口管“U”形部位的周围,换热管4一端为冷凝器接口401,另一端为节流元件接口402,两接口位于筒体外侧。
气液分离器安装在蒸发器出口与压缩机进气口之间,蒸发器出口连接进口管2入口,出口管3出口连接压缩机进气口,冷凝器接口401连接冷凝器出口,节流元件接口402连接节流元件入口。工作过程中,制冷循环时冷凝器出口处的过冷液体经冷凝器接口401进入换热管4被筒体1内的低温液体进一步过冷,过冷度加大,进入节流元件前的焓值更低,从而使循环制冷量加大;另外,气液分离器中的液体被加热,液体气化,液面下降,减少了压缩机液击的危险。制热循环时,经过节流元件节流后的液体温度还比较高,经过气液分离器加热筒内的液体,可使得液面下降,也可以减少压缩机液击的危险。可见,在气液分离器中增加换热管,不但减少了压缩机液击的危险,而且提高了系统的能源利用率。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41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