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腔胃管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73634.7 | 申请日: | 2008-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31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潘玉珍;范秀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玉珍 |
主分类号: | A61M25/14 | 分类号: | A61M25/14;A61J15/00;A61B17/9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20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腔胃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双腔胃管。
背景技术
治疗胃病患者,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由口进食的患者,临床中常用胃管插入法治疗,例如常见的鼻饲胃管和胃肠道手术胃管。目前,常用的胃管为单腔胃管,固定方法是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和面颊部,但是由于病人的呕吐、出汗或分泌油脂等原因,很容易造成胶布脱落和胃管的移动操作过程中胃管往往容易滑脱出来,特别是对那些拒绝进食、烦躁不安的病人或不配合治疗的病人,胃管更是难以固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以上技术方面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固定牢靠的双腔胃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双腔胃管由硅胶管、胃管主腔、注入孔、充气底座、充气腔、气囊组成。双腔胃管由较柔软的硅胶管组成,胃管包括有胃管主腔和充气腔两个腔,其中主腔为贯通腔,主要用于进食进药或引流胃内容物,充气腔前通气囊后接充气底座,胃管的前端分布有多个注入孔。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胃管的前端由鼻腔或口腔插入,插入45—55公分时,检查胃管确实已进入胃中,通过充气底座给气囊充气,气囊膨胀,将胃管的前端卡在胃内而不会脱出,此时便可通过胃管给病人进食进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性能可靠,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硅胶管 2、胃管主腔 3、注入孔 4、充气底座 5、充气腔 6、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双腔胃管由硅胶管1、胃管主腔2、注入孔3、充气底座4、充气腔5、气囊6组成。双腔胃管由较柔软的硅胶管组成,包括有胃管主腔2和充气腔5两个腔,其中主腔2为贯通腔,主要用于进食进药、胃肠减压,充气腔5前通气囊6后接充气底座4,胃管的前端分布有多个注入孔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玉珍,未经潘玉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36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