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家庭生活废水选择性回收利用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73409.3 | 申请日: | 2008-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75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韩儒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儒豪 |
主分类号: | E03C1/12 | 分类号: | E03C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10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家庭生活 废水 选择性 回收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一种依照水浑浊程度对家庭生活废水进行自动选择性回收再利用的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初步统计,在现代生活方式中家庭洗浴、洗衣、冲洗便器及地面清洁用水约占整个日常生活用水的80%以上。而在人们洗浴、洗菜或洗衣机使用过程中都会有一定量比较清洁的漂洗水被白白排放掉。如果能够将这些相对较洁净的水(有人称为“中水”)收集起来二次利用(如用于冲洗便器和清洁地面),将会大大降低日常生活对纯净水资源的消耗量。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回收生活废水再利用的发明报道,其中许多报道的发明内容其实都是简单的污水收集存放容器,然而对各类生活废水进行无选择的回收,不仅占用储存空间,而且也会带来不必要的二次污染。尽管有的发明也已经考虑到进行有选择的放弃重度污染水而只回收较洁净的中水,(如CN1287203,CN1331367,CN1535927,CN2430474,CN1373263,CN1385382,CN2771319,CN2579875,CN2668711CN2463426,CN201024458,CN2755142,CN201056640等),然而其所采用的方法不仅需要随时有人参与选择回收水的过程,而且费时、费力。更有甚者,采用了繁琐的多层次过滤、吸附、沉淀、消毒等过度处理措施,这无论是从处理规模还是运行成本方面考虑,显然都是不适合家庭使用的。此外还有一些针对洗衣机等设备的设计(如CN200961207,CN2438743,CN1392303),这类设计不仅需要为洗衣机专门编制和修改洗涤程序,而且相对于不同的污物,即便在相同洗涤阶段排出的水浑浊程度也会差别很大,因此这类设计产品对水的回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利于漂洗水充分的回收利用。近来有人提出利用浊度传感器检测回收水再利用的发明(CN2853928),然而该发明只是将浊度检测这项技术用于回收水的选择性使用上,却并没有解决什么样的水适合回收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设计出一种能够适合现代家庭使用、可以自动辨别家庭排放废水的浑浊程度,并依据废水质量来选择性地回收、储存和再利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收集家庭生活排放的适合直接再利用的水(中水)为目标,设计一种能够按照排放水的浊度进行自动选择性回收利用中水的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是将集水槽、水泵、浊度感应器和蓄水箱进行合理组合,构成一套中水回收装置。该装置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浑浊度标准,自动按照水的浑浊程度切换排出管道排放污水或收集中水,使收集到生活排水过程中的“中水”不必经过再净化,即可直接用于冲洗便器和清洁地面,实现对家庭生活现有排放废水的有效利用。本发明具有设计简单,制作成本低,使用效率高,便于操作等优点。
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主体是由集水槽与蓄水箱两部分构成:其中集水槽是由桶状积水容器与三通排水管以及控制器组成,在三通排水管与桶状积水容器的接合端安装有水流感应器、浊度感应器,在三通排水管与排污管道的接合端安装有电控排污阀,三通排水管连接中水回收管道的一端安装有水泵。浊度感应器对水的浑浊敏感程度可以根据需求通过控制器进行预先设定。使用时,家庭的生活废水(包括淋浴、洗菜、洗衣等用水)首先排入到集水槽中,经过集水槽底部的浊度感应器检测判定为浑浊污水便将其直接排放掉。当浊度感应器检测到排出水的浑浊程度能够达到“中水”回收的要求标准时,感应器通过控制器发出信号关闭排污管道阀门,同时启动连接中水回收管道的水泵将可以再利用的中水储存到蓄水箱内留待再次使用。在蓄水箱上设置有水位开关、清水补充阀、溢流管道、中水利用管道和清污阀,蓄水箱在储存中水的同时也具有补充清水保量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家庭生活废水选择性回收再利用装置的示意图
图2集水槽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儒豪,未经韩儒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734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