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冲程发动机气缸排气道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67666.6 | 申请日: | 200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861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郑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丽华 |
主分类号: | F02F1/22 | 分类号: | F02F1/22 |
代理公司: | 杭州之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费微 |
地址: | 321000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冲程发动机 气缸 排气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气缸,特别涉及一种二冲程发动机气缸排气道。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二冲程发动机的气缸内孔排气口中心线与排气道的中心线是重合的,这种二冲程发动机气缸排气道是对称性的。但有一些二冲程发动机,受外围结构的制约,如应用于割草机、高枝剪及高枝油锯等设备中的二冲程发动机,不能采用上述的排气道结构,即不得已而必须采用非对称性的气缸排气道,如附图1所示,此类发动机的气缸体内孔排气口中心线与排气道中心线是不重合的,所以在尾气排放过程中,尾气碰撞回流,从而使尾气排放不充分,使新鲜混合气有废气,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具体参见附图2,附图2为现有的二冲程发动机气缸排气道中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尾气排放不充分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使尾气排放更充分的非对称性的二冲程发动机气缸排气道。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二冲程发动机气缸排气道,所述排气道中心线与气缸内孔排气口中心线相交,排气道的端部与气缸的内壁相连,排气道端部的上内壁设有一过渡圆弧,在排气道内形成了一个导向型腔。
作为优选,所述过渡圆弧的半径R为2-12毫米。
作为优选,所述过渡圆弧的半径R的最佳值为7毫米。
作为优选,所述排气道中心线与气缸内孔排气口中心线的夹角为A,A为70-110°。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使得尾气在缸体的排出过程更加通畅,合理的排气背压更有利于废气的排出并防止废气过多返回到气缸内,尾气排放更充分,新鲜混合气更多,提高了扫气效率,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该实用新型还起到了提高发动机功率,降低油耗,稳定怠速的作用,尤其是提高了发动机中高速的扭矩,同时也降低了发动机气缸盖的火花塞垫圈温度,解决了气缸与活塞的涨缸和划伤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非对称性二冲程发动机气缸排气道的横截面图。
图2为现有的非对称性二冲程发动机气缸排气道中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图1所示为现有的非对称性二冲程发动机气缸的排气道横截面图,在这种结构的排气道中,其气流流向如图2所示,尾气从气缸体内流出,部分尾气会与排气道的上内壁碰撞而回流。
二冲程发动机气缸排气道,所述排气道中心线6与气缸内孔排气口中心线5形成70°的夹角,排气道的端部1与气缸2的内壁相连,排气道端部1的上内壁设有一半径为2毫米的过渡圆弧3,在排气道内形成了一个导向型腔4。
因为有了所述的过渡圆弧3,尾气被先输出至导向型腔4中,这个开阔的空间使尾气的排出过程通畅无阻。另外,排气道中心线6与气缸内孔排气口中心线5相交之间形成一定夹角,能够减少气流的反冲效果,并使气流更准确地沿着设定的方向排出。
实施例2
二冲程发动机气缸排气道,排气道中心线6与气缸内孔排气口中心线5相交形成110°的夹角,过渡圆弧3的半径为12毫米,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二冲程发动机气缸排气道,所述排气道中心线6与气缸内孔排气口中心线5形成80°的夹角,过渡圆弧3的半径为7毫米,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涵盖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丽华,未经郑丽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76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