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握力器把手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67121.5 | 申请日: | 2008-10-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09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 发明(设计)人: | 张振梅;杨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B62K21/26 | 分类号: | B62K21/26 |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迎春 |
| 地址: | 315100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握力器 把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部件,具体讲是一种具有强身健体作用的自行车握力器把手。
背景技术
自行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代步工具,而握力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体育锻炼器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自行车的锻炼性质正日益得到加强,因此,出现了一种集自行车和握力器与一体的自行车把手。如中国专利网上公开的专利号为ZL98223438.4、名称为“自行车把手握力器”的专利,它包括套在把手的端部的把手套,所述把手套的端面由固定杆连接有一弹性装置,弹性装置与把手一起组成握力器。所述固定杆呈C形,所述弹性装置为两个对扣的盒体,盒体内排列有若干个小弹簧。或者所述固定杆和弹性装置为一弹簧及其弹簧的两头的延伸,一头固定在把手套的端面,另一头与把手组成握力器。但是这种自行车把手握力器存在以下的缺点:①由于握力器是自行车把手的外部延伸,结构复杂,构造上也过于分散。②由于握力器位于自行车把手的外部,即握力器是外挂式的单独的整体,影响了自行车刹车装置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影响自行车刹车装置正常使用的自行车握力器把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行车握力器把手,包括套在自行车把手端部的把手套,所述的把手套外设有握力套,所述的握力套的内部为空腔,其壁厚内嵌有若干条钢丝,所述的若干条钢丝沿握力套的壁厚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的握力套上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条开口槽,所述的开口槽沿握力套的壁厚周向均匀分布,且与钢丝错开。
采用以上结构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由于在把手套外设置了一个嵌有钢丝的握力套,使握力套具有了有一定的强度握力器的作用。而且在握力套上开有若干个纵向开口槽,使握力套具有了延伸性,达到握下去后能自动弹回的作用。因此,这种自行车握力器把手结构简单,能达到握力器的作用,而且不另外延伸一个握力器,从而不会影响自行车刹车的使用。
所述的握力套的外形为中间鼓出的纺锤形。所述的开口槽的形状为中间大两头尖。采用以上的结构,使握力套更具有握力器的作用,而且结构更简单。
所述的把手套与握力套为一体。采用这种结构后,使制造更简单。
所述的握力套的尾部端面中心位置设有一个通孔。采用这种结构后,使握力套内部与外部相通,握下去后,握力套内部的空气会从通孔中排出,回弹时空气也会从通孔中吸进。
附图说明
图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握力器把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握力器把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把手套;2、开口槽;3、握力套;4、钢丝;5、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由图1、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握力器把手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本自行车握力器把手包括套在自行车把手端部的把手套1,所述的把手套1外设有握力套3,所述的握力套3的内部为空腔,其壁厚内嵌有若干条钢丝4,所述的若干条钢丝4沿握力套3的壁厚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的握力套3上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条开口槽2,所述的开口槽2沿握力套3的壁厚周向均匀分布,且与钢丝4错开。所述的握力套3的外形为中间鼓出的纺锤形。所述的开口槽2的形状为中间大两头尖。所述的把手套1与握力套3为一体。所述的握力套3的尾部端面中心位置设有一个通孔5。
当人们使用本自行车时,可以一边骑车,一边通过自行车把手上的握力器进行锻炼,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握力器把手并不局限于以上的结构,所述的握力套与把手套可以是制成一体,也可以是装配成一体的,这些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自行车握力器把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未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71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