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脱除水中硝酸盐氮的电化学自养反硝化一体式反应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65692.5 | 申请日: | 2008-10-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67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红;赵国智;田光明;周欲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C02F1/46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法高 |
| 地址: | 310027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脱除 水中 硝酸盐 电化学 自养 硝化 体式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地下水、地表水处理,尤其涉及一种脱除水中硝酸盐氮的电化学自养反硝化一体式反应器。
背景技术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物化方法、生物反硝化和化学反硝化。
物化方法主要包括离子交换、反渗透和电渗析。
常规的离子交换工艺包括用氯离子型和重碳酸根离子型树脂进行阴离子交换等。但是离子交换法要耗用大量再生药剂,而排放时又会引起二次污染。
反渗透法不仅可以去除地下水中NO3--N,还可同时去除Cl-、SO42-、Ca2+、Mg2+等,比其他方法更优越。但该法能耗高且产生的大量高盐水需要处置。
电渗析是一种较新的膜处理技术,原水通过交替排列的阴阳离子选择渗透性膜,在直流电场中,NO3--N通过膜与净水分离,进入高浓度盐水一侧,从而使NO3--N得以去除。但因此法操作较为复杂而应用范围不广。NitRem电渗装置可选择性地脱除NO3--N,无须任何化学药品,能将NO3--N从50mg/L降到25mg/L以下,但是设备昂贵。总之,物化方法存在处理费用过高、脱除选择性差不彻底、有二次污染等问题。
生物反硝化过程是包括异养反硝化和自养反硝化两类。异养反硝化需要有机碳(如甲醇)作为细菌的营养源及电子供体,异养反硝化的优点是反硝化速度快,单位体积反应器的处理量大,缺点是若投加的基质不足,则易导致出水中NO3--N的积累问题,若投加的基质过量,则残留的有机基质对被处理水有二次污染问题,自养反硝化主要利用地下水中的无机碳(如CO2、HCO3-)或外加的硫或氢作为能源来进行脱氮,由于不需要外加有机物,此方法处理出水不会含有有机碳的污染,但其主要缺点是单位体积反应器的处理能力较小。
化学反硝化利用一定的还原剂还原地下水中的硝酸盐从而去除硝酸盐。目前对硝酸盐的还原反应历程缺乏一致的认识,与生物反硝化相比,化学反硝化法有两个潜在的突出优点,单位体积反应器的脱硝速度比生物反硝化法快得多;工艺简单,对运行管理的要求低。采用化学反硝化去除NO3--N的反应过程将产生反应副产物,反应条件难以控制,同时催化剂的回收和分离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效率和成本两个方面来看,生物反硝化方法是目前已投入实用的最好的方法,但其仍存在一些缺点,如管理要求较高,不适合用于小型或分散给水处理,需要后续处理等。因而开发新型、高效的组合处理方法成为硝酸盐去除的研究热点,电化学-生物脱氮工艺在减少二次处理、自动控制方面都有优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要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脱除水中硝酸盐氮的电化学自养反硝化一体式反应器。
电化学自养反硝化一体式反应器包括筒式发泡镍阴极、石墨阳极、反应器器体、直流电源、出水口、取样口、多孔挡板、进水口;在反应器器体内设有筒式发泡镍阴极,筒式发泡镍阴极中心设有石墨阳极,筒式发泡镍阴极和石墨阳极通过多孔挡板固定在反应器器体上,直流电源与筒式发泡镍阴极和石墨阳极相连接,反应器器体底部设进水口,反应器器体顶部设有出水口,在反应器器体侧壁设多个取样口。
所述的筒式发泡镍阴极1的发泡镍板面密度为400~1000g/m2。
所述的多孔挡板的直径为15~20cm,多孔挡板7的中心设有石墨阳极固定凹槽,凹槽直径为8~12mm,多孔挡板上距离圆心6~8cm处设有筒式发泡镍阴极固定圆环形凸筋,在筒式发泡镍阴极固定圆环形凸筋两侧设有三圈圆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
1)同单纯的生物膜法相比,电化学自养反硝化一体式反应器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利用电极上,一是利用电极作为生物膜的载体,二是利用电场微电解水释放出的H+为自养反硝化菌提供电子受体,不产生任何影响水质安全的副产物。
2)由于H+是从生物膜外因电场吸引力作用穿透生物膜向内扩散的,所以生物膜中的微生物能高效利用H+进行反硝化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56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