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童车遮阳篷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63514.9 | 申请日: | 200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54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14 |
发明(设计)人: | 赵国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晨辉婴宝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B9/14 | 分类号: | B62B9/1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2369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童车 遮阳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童车部件,尤其涉及一种童车遮阳篷。
背景技术
现有市场上的童车,在提供舒适性设计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用,希望同一款车可以实现多种的功能,所以各种可收缩篷布的童车越来越受家长的欢迎。但是现有的童车由于其用于篷布收合的机构设计过于单一,往往只能实现收合和展开两种状态,但不能调整遮阳布的面积。
中国专利200720048349.8公开了一种童车遮阳蓬结构,其装置在婴儿车骨架上,包括后支杆;前弹性杆;展开可形成一遮阳面积的遮阳布,其穿置在后支杆和前弹性杆之间;及一可驱动该前弹性杆变形而朝后支杆靠近而折收该遮阳布的收合装置。此实用新型使用具有弹性的弹性杆,以穿置在该遮阳布的前端及后端,利用该弹性杆的弹性,而将该遮阳布展开形成可遮阳状态,而在收合时,则利用织带、黏扣带、扣件等收合机构,使其利用该弹性杆的变形,而使遮阳布前后端彼此靠拢,而形成收合的状态。
该专利公开的遮阳篷只能实现展开和收合两种状态,不能调整支撑杆张开角度,所以不能调整遮阳面积,且收合时操作比较繁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调整遮阳面积的的童车遮阳篷。
一种童车遮阳篷,包括两端与车架铰接的前支杆和后支杆以及穿置在前支杆和后支杆之间的遮阳布,所述的前支杆和后支杆之间设有一弹性撑开装置,弹性撑开装置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上相背离的两端分别与前支杆和后支杆形成铰接,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连接的一端固设有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连接的一端的转动轴心处设有伸入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之间被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夹紧的棱柱,转动棱柱可间歇性撑开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
棱柱一端与第二连杆固定连接或连成一体,另一端伸入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之间,棱柱的横截面为边数为偶数且大于等于6的正多边形,优选为正六边形。
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为平行设置的弹性钢片,结构材质简单,制造方便。
本实用新型童车遮阳篷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相互旋转,可以调整两个支撑杆之间的张开角度,进而达到调整遮阳面积的目的,而且该弹性支撑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廉,操作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童车遮阳篷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遮阳篷中弹性撑开装置外观图;
图3为图2所示弹性撑开装置正向爆炸结构图;
图4为图3所示弹性撑开装置的后视图;
图5为图2所示弹性撑开装置中第一连杆结构示意图;
图6为装有图1所示遮阳篷的童车结构示意图;
图7为遮阳篷处于收合状态的童车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童车遮阳篷,包括两端与车架1铰接的前支杆2和后支杆3以及穿置在前支杆2和后支杆3之间的遮阳布(图中未示出)。
前支杆2和后支杆3之间设有一弹性撑开装置4,弹性撑开装置4包括通过铆钉5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上相背离的两端分别与前支杆2和后支杆3形成铰接。
第一连杆6与第二连杆7的连接端上固设有第一弹性元件8和第二弹性元件9,第一弹性元件8和第二弹性元件9为平行设置的弹性钢片。
第二连杆7与第一连杆6的连接端上设有一端与第二连杆7固定连接或连成一体的棱柱10,棱柱10另一端伸入第一弹性元件8和第二弹性元件9之间,并被第一弹性元件8和第二弹性元件9加紧,棱柱10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
上述童车遮阳篷工作原理如下:
当需要调整遮阳篷的遮阳面积时,只需将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相互转动,由于棱柱10的横截面是正六边形,当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旋转时,棱柱10会转动撑开第一弹性元件8和第二弹性元件9,转动60度后,第一弹性元件8和第二弹性元件9又会将棱柱10夹紧固定,同时第一连杆6和第二连杆7分别带动前支杆2和后支杆3转动,改变了前支杆2和后支杆3之间张开角度,进而改变了遮阳篷的遮阳面积,使用非常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晨辉婴宝儿童用品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晨辉婴宝儿童用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35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