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转气缸压缩机的一种浮动缸套气密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62475.0 | 申请日: | 2008-08-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63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 发明(设计)人: | 陈君立;倪桂樵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市压缩机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C27/00 | 分类号: | F04C27/00;F04C29/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秉中 |
| 地址: | 317523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气缸 压缩机 一种 浮动 气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回转式压缩机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旋转气缸压缩机的一种浮动缸套气密装置。
背景技术
旋转气缸压缩机属于回转式压缩机,它与一般的往复活塞式压缩机的最大区别在于没有纯粹的往复运动构件,没有专门的吸、排气阀,因此,体现在产品的性能特点上,其优点在于无需结构上的不平衡配重,运转平稳,振动小,噪音低,产品体积小,重量轻,生产成本较低。但是,所有的回转式压缩机的共同弱点是,转子的密封性较差,压缩过程中的主要泄漏点存在与转子与机壳之间的密封面上,它不像直线往复活塞与气缸间的圆柱面密封,可以采用多道接触式密封(活塞环),密封效果好。大多数回转式压缩机的转子与机壳间的密封都是采用间隙式密封,主要依靠油膜来维持密封效果的。旋转气缸压缩机也不例外,其转子外圆与机壳内孔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间隙,属于间隙式密封,因此,也存在比较大的泄漏损失,导致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气缸压缩机的浮动缸套气密装置的技术方案,采用接触式密封来代替间隙式密封,降低泄漏损失,获得更好的密封效果,且不会消耗更多的摩擦功耗。
所述的旋转气缸压缩机的一种浮动缸套气密装置,包括机壳和位于机壳内的转子,其特征在于呈圆柱状的转子上设置两个与转子的轴线垂直且互成90°的气缸孔,两个气缸孔内对应配合设置浮动缸套和活塞,活塞通过活塞孔轴承与偏心轴上的偏心轴颈配合连接,两个气缸孔两端分别配合设置浮动缸套,浮动缸套在气缸孔内与转子滑动配合,活塞与浮动缸套滑动配合。
所述的旋转气缸压缩机的一种浮动缸套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浮动缸套的外端头部呈圆弧状,与转子的外圆弧一致。
所述的旋转气缸压缩机的一种浮动缸套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气缸孔内的浮动缸套为一体成型或分体连接。
所述的旋转气缸压缩机的一种浮动缸套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子两端配合设置左气缸盖、右气缸盖,左气缸盖、右气缸盖与转子外设置的机壳固定连接,转子通过旋转气缸体轴承与机壳或左气缸盖、右气缸盖转动配合。
所述的旋转气缸压缩机的一种浮动缸套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偏心轴与转子绕各自旋转中心旋转,旋转方向相同,转速比为2:1。
所述的旋转气缸压缩机的一种浮动缸套气密装置,其特征在于活塞通过偏心轴上的偏心轴颈带动在转子内滑动,活动行程为偏心轴偏心距的4倍。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一种浮动缸套的结构设计,采用接触式密封替代了原有技术中的间隙式密封,从而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在工作过程中,当活塞下移开始吸气时,浮动缸套也跟随下移脱离机壳的内孔表面,减少了浮动缸套对机壳的摩擦力,因此不至于消耗更多的摩擦功耗。当活塞上行开始压缩时,也带动浮动缸套上行,使浮动缸套上端面顶住机壳的内孔表面,阻止了压缩空气从间隙处泄漏,发挥了接触式密封作用。且该设计的浮动缸套即可改善转子缸孔的加工条件和整机的装配条件,也可以改善生产的工艺性和加工的精度要求,降低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耐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旋转气缸压缩机的一种浮动缸套气密装置,包括机壳6和位于机壳6内的转子4,呈圆柱状的转子4上设置两个与转子4的轴线垂直且互成90°的气缸孔,两个气缸孔内对应配合设置浮动缸套5活塞7,活塞7通过活塞孔轴承与偏心轴1上的偏心轴颈配合连接;两个气缸孔两端分别配合设置浮动缸套5,浮动缸套5在气缸孔内与转子4滑动配合。浮动缸套5的外端头部呈圆弧状,与转子4的外圆弧一致。转子4两端配合设置左气缸盖9、右气缸盖3,左气缸盖9、右气缸盖3与转子4外设置的机壳6固定连接,转子4通过旋转气缸体轴承8与机壳6或左气缸盖9、右气缸盖3转动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市压缩机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台州市压缩机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24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