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近视光线报警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62291.4 | 申请日: | 200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783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陈良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良玉 |
主分类号: | G08B21/24 | 分类号: | G08B21/24;H03K17/795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志萍 |
地址: | 315031浙江省宁波市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近视 光线 报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报警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在光线较暗情况下都可提醒使用者的防近视光线报警器。
背景技术
读书环境中光线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可视效果,如果学生或者看书者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一直学习、看书,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视力,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无法判断光线已比较弱,需要开灯才不会影响视力,这对保护视力非常不利。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提醒使用者光线不足的防近视光线报警器,而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这种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在光线较暗情况下可提醒使用者的防近视光线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防近视光线报警器,包括有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电源和露于外壳外的电源开关、发光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还设置有一光敏电阻、三极管和一电阻,该外壳在对应光敏电阻的位置开有透光孔供光敏电阻采光,并且,所述电源、电源开关和光敏电阻相串联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该电阻的一端相电连接,该电阻的另一端分别与发光体的另一端、光敏电阻的另一端相电连接,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光敏电阻的一端相电连接,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光体的一端相电连接。
所述光敏电阻即为俗称的感光器,其在实际感应到的光线较亮的情况下,电阻较小,使电路处于导通状态,而在实际感应到的光线较暗的情况下,电阻趋于无穷大,使电路处于断路状态,因此,将其应用在本实用新型的防近视光线报警器中,用以感应光线的亮暗而控制发光体的工作,从而达到提醒使用者的效果。
而所述外壳上可以设置有挂环,并且所述发光体垂挂在外壳之下,这样,整个防近视光线报警器可以通过挂环而悬挂在书桌、阅读区域或者其他使用者附近的地方,方便使用者查看;
所述发光体可以嵌设在各种造型的透明挂件之中,使装置具有较好的装饰作用;
为增加装置的其他用途,比如可以当作笔筒,此时,所述外壳可以制作呈笔筒的形状,所述外壳内的电源、电源开关、光敏电阻安装在笔筒形外壳的底部,而所述发光体设置在笔筒形外壳的顶部,当装置工作时,发光体在笔筒形外壳顶部呈现一圈光环,非常漂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将光敏电阻应用到防近视光线报警器中,使装置根据光敏电阻感应到的光线强弱,而控制发光体的工作,在光线较暗情况下可提醒使用者,保护使用者的视力,非常适于实际使用;同时,本实用新型的防近视光线报警器可通过发光体所嵌设的透明挂件的设计,还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且成本非常低,易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该防近视光线报警器,包括有外壳1、设置在外壳1内的电源2、光敏电阻5、三极管7、电阻6、以及露于外壳1外的电源开关3、发光体4;
其中,所述外壳1在对应光敏电阻5的位置开有透光孔11供光敏电阻5采光,并且,外壳1上设置有挂环12;
所述发光体4垂挂在外壳1之下,并嵌设在透明挂件8之中,在本实施例中,透明挂件8呈蜻蜓造型,而所述发光体4采用LED灯;
所述三极管7的基极与所述电阻6的一端相电连接,三极管7的发射极与光敏电阻5的一端相电连接,三极管7的集电极与发光体4的一端相电连接,所述电阻6的另一端分别与发光体4的另一端、光敏电阻5的另一端相电连接,构成一检测模块,而该检测模块与电源开关3、电源2串联一起而连接成回路,也即,三极管7的三个极分别与发光体4、电阻6、光敏电阻5相连,而发光体7、电阻6、光敏电阻5的另一端都相电连接,电源开关3、电源2与光敏电阻5一起串联,形成回路,具体连接电路参见附图2。
打开电源开关3,使装置处于工作状态,当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光敏电阻5其阻抗趋于无穷大,电流从发光体4经过,发光体得到发光,提醒使用者光线已较暗,需要开灯才能看书学习,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而在光线较亮的情况我,光敏电阻5其阻抗非常小,电流直接从光敏电阻5流过,发光体4没有电流,不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良玉,未经陈良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22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