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大灯近光角度调节开关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62111.2 | 申请日: | 2008-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82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邓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阮坚毅 |
主分类号: | B60Q1/06 | 分类号: | B60Q1/06;B60Q1/14;H01H19/08;H01H19/10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雪波;景丰强 |
地址: | 315315浙江省慈溪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大灯 角度 调节 开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大灯近光角度调节开关。
背景技术
如图1至3所示,现有的汽车大灯近光角度调节开关包括上壳体1a、下壳体2a、底座4a和旋钮3a,上壳体1a与下壳体2a插装组合为一体,上壳体1a顶部具有供旋钮操作部分通过的端孔11a,下壳体2a侧壁上设有静触片6a、7a、8a、9a、10a,底部具有插口5a,各静触片与插口5a内的接线端子导通;底座4a底端插槽装配于下壳体2a内壁上,顶端转动式设置有旋钮3a,旋钮3a设有动触片31a,该动触片31a随旋钮3a的转动而一起转动,安装完毕后,动触片31a始终与静触片6a接触导通。
上述的汽车大灯近光角度调节开关存在如下不足:首先,体积较大,由于各静触片直接设置于下壳体侧壁上,并布置有相应电路,并且下壳体内还要考虑到底座的安装,势必会提高下壳体以至整个调节开关的体积,不利于在狭小汽车空间内布置;其次,生产组装不易,下壳体上布置有电路和各静触片,并且插口、接线端子与下壳体均是一体成型,而且需要直接在下壳体上布置电路,对生产要求较高;最后,通用性差,下壳体上只要某个电路出现故障,整个下壳体包括插口以及接线端子部分全部要废弃,难以回收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当电路部分出现故障时可单独更换电路部分的汽车大灯近光角度调节开关。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不同的插口要求只需单独变更插口部分的汽车大灯近光角度调节开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大灯近光角度调节开关,包括有壳体、底座、旋钮、电路板,所述的旋钮设置在所述的底座上,一侧设有动触片,该动触片随旋钮的转动而一起转动;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壳体具有通孔;
所述的底座设置在所述的壳体内,并具有内设接线端子的插口,该插口贯穿壳体的通孔而局部外露;
所述的电路板为一独立部件,设置在所述的底座上,具有可分别与上述动触片相接触的静触片,每个静触片分别与上述插口内对应的接线端子导通。
进一步,所述的壳体顶部设有端盖,该端盖开有供所述旋钮操作部分露出的端孔。所述的端孔向端盖内壁延伸有一隔光板。可以有效的阻挡电路板上发光二极管的光线溢出来。
旋钮的优选设置如下:所述的旋钮大体呈半圆形柱状,通过二侧壁凸设的凸粒分别销接于所述电路板的第一销孔和底座的第二销孔内。
所述的底座一端弹性地设置有一顶销,对应地,所述的旋钮内腔壁上具有与前述顶销配合以实现档位限定的限位筋。
所述的底座平行顶销具有一销孔臂,而所述的第一销孔臂上则开有第二销孔,该销孔臂与所述顶销之间具有供所述旋钮侧壁厚度适配的间隙。
所述的壳体内壁凸设有挤压销孔臂顶端部的凸块,并且,该凸块具有容置所述凸粒伸出销孔臂后外端部的缺口。设置更加紧凑。也可以是:所述的壳体内壁具有容置所述凸粒伸出销孔臂后外端部的缺口。
所述的壳体内壁两侧具有供所述电路板插入的插槽,该插槽的横向宽度与所述电路板的厚度相适配。插装方便。
所述的底座侧面还设置有一用于限制所述旋钮继续转动的限位块,进一步旋钮档位的控制,而满足实际应用环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电路板独立设计及底座与插口一体成型的结构设计,使得整体体积大为减小,利于在狭小汽车空间内布置;生产组装方便,底座与电路板固定连接,然后一齐装配于壳体内即可,且电路布置也较为方便;通用性佳,不同型号的插口之间可以通过稍微的改变即可通用,另外,电路板出现故障的话,只要更换电路板就可以了,其他部件还可以继续使用,降低维修和报废成本。本实用新型还可以用在其他汽车等类似所需的开关控制上。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汽车大灯近光角度调节开关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汽车大灯近光角度调节开关分解组装图。
图3为图2中下壳体与底座的分解组装图。
图4为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分解组装图。
图6为图5中电路板、旋钮和底座的分解组装图。
图7为实施例1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壳体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中旋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中端盖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1中限位块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2中壳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阮坚毅,未经阮坚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21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