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卷染机卷布辊蒸汽加热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60914.4 | 申请日: | 200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3033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同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同生 |
主分类号: | D06B23/22 | 分类号: | D06B23/22;D06B23/00;D06B3/32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建林;许婉静 |
地址: | 214500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卷染 机卷布辊 蒸汽 加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卷染机卷布辊蒸汽加热装置,属于纺织印染机械行业。
背景技术
印染行业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因此,开发低能耗、低排放的染色机是印染机械制造业的目标。常用的溢流喷射染色机的染色浴比是1∶20左右,即1公斤布(织物)要用20公斤染液(其中绝大部分是水,水占染液约为99.98%)来染色,而卷染机的染色浴比只有1∶3左右,最低可达1∶2以下,和溢流喷射染色机相比,可节省大量的能耗,其中主要为煤、电、水的消耗.同时染色污水排放只有溢流喷射染色机的十分之一左右,它是一种节能和环保的染色机,但卷染机也存在不足,主要是头尾色差问题,这与同一次染色中织物各部分染色温度不同有关,主要是两卷布辊在染液上方,它始终比染液温度低,染色温度越高,染液与卷布辊处的温差越大,它使卷辊上的卷布贴近卷辊部分的布温度比其它地方低,那么贴近卷辊的布颜色逐渐变浅,造成整个染色布料中间深,两头浅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高卷染机卷布辊温度的加热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卷染机卷布辊蒸汽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卷布辊外壳内部的卷布辊环形加热腔,在卷布辊外壳的两侧的分别设置有蒸汽进汽旋转接头和蒸汽回汽旋转接头,在卷布辊内芯上开有一个可连接卷布辊环形加热腔和蒸汽进汽旋转接头的蒸汽进汽孔,在卷布辊内芯上开有一个可连接卷布辊环形加热腔和蒸汽进汽旋转接头的蒸汽出汽孔,蒸汽进汽管路与蒸汽进汽旋转接头相连,蒸汽回汽管路与蒸汽回汽旋转接头相接;还包括用于测量卷布辊外壳温度并根据卷布辊外壳温度来控制进入卷布辊环形加热腔的蒸汽量的控制系统。
所述控制系统为:压紧在卷布辊外壳的端面上的温度传感器通过温度信号导线接至位于套在卷布辊内芯一端的第一铜环和第二铜环,在第一铜环和第二铜环的两侧及之间分别设有第一绝缘垫圈、第二绝缘垫圈和第三绝缘垫圈,在卷布辊内芯的设置第一铜环和第二铜环的外周设有绝缘衬套,在卷布辊内芯的轴端设置有挡紧部件,第一碳刷和第二碳刷分别与第一铜环和第二铜环可滑动接触,第一碳刷和第二碳刷通过导线将温度信号传至可根据所获得的温度信号调节蒸汽进汽量的控制计算机中。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卷染机卷布辊蒸汽加热装置具有位于卷布辊外壳内部的卷布辊环形加热腔,控制计算机根据所测得的卷布辊外壳的温度情况控制进入卷布辊环形加热腔的蒸汽进汽量,由此保证卷布辊外壳的温度与染液温度一致,解决了卷布辊与染液存在温差的问题,使所染布料头尾色差得以消除。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卷染机染色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卷染机卷布辊蒸汽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现有技术中卷染机染色结构示意图,卷染机包括壳体2,染液位于壳体2内,还包括位于液面上端的第一卷布辊1和第二卷布辊8、位于染液内部的第一下道辊5和第二下道辊6、位于第一下道辊5和第二下道辊6之间且在第一下道辊5和第二下道辊6上方的测力辊7,经前期处理的布料3卷到第二卷布辊8上,然后布头经过第二下道辊6、测力辊7、第一下道辊5卷到第一卷布辊1上。
开始染色时,第一卷布辊1逆时针旋转,通过卷布带动第一下道辊5和第二下道辊6,测力辊7和第二卷布辊8旋转,使布料3从第二卷布辊8下行到染液4中,经过第二下道辊6又出染液,然后绕过测力辊7又进入染液4,绕过第一下道辊5后又出染液4卷到第一卷布辊1上,全部布料从第二卷布辊8上放完经染液卷到第一卷布辊1上,染色上称完成一道染色过程。第二道染色时,第二卷布辊8顺时钟旋转,带动第二下道辊6,测力辊7,第一下道辊5,第一卷布辊1旋转。卷染机染色视工艺要求一般要往复多次,就是要经过多道染色才能完成染色全过程。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卷染机卷布辊蒸汽加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同生,未经张同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09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