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非线性刻度比重秤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60860.1 | 申请日: | 200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536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大庆 |
主分类号: | G01N9/02 | 分类号: | G01N9/02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红梅 |
地址: | 214142江苏省无锡市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线性 刻度 比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线性刻度比重秤(或密度)的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能直接称量出任意类型、任意体积及任意形状的非水溶性固体。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在测取固体的比重时都是先利用称重设备,如电子秤等,称出被测固体的重量,再利用量杯测量出固体的体积,而后利用公式“物体的比重=物体的重量÷物体的体积”来计算出固体的比重。此种方法由于涉及到测量固体的重量、体积及计算公式,测量过程比较繁琐、复杂,除实验人员及学校做实验时在测取固体的比重时要使用这些方法外,寻常百姓家很少使用。
当前市面上的比重秤,一般由电子式称重部件、测量固体体积的量杯、读取量杯数值的光电部件及与以上部件有电气联系的运算单元组成。其测量原理是在同一个设备上分别或者同时测量出被测固体的重量和体积,而后利用与设备一体的运算部件按事先编制好的程序根据固体的比重公式算出固体的比重,所以严格地讲应该是比重计算秤。这种比重计算秤不是直接称量出固体的比重,并且结构复杂、价格昂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直接称量出任何块状非水溶性固体比重的非线性刻度比重秤。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非线性刻度比重秤,包括支点及秤杆,特征是所述秤杆支撑在支点上;所述支点固定在支撑座上,所述支点左侧的秤杆上设置有配重,所述秤杆上刻有刻度尺;所述配重可在秤杆上其所在位置附近左右微调;所述支点右侧的秤杆上悬挂有水杯及物体悬索装置。
所述秤杆可以做成空心的,秤杆内镶嵌一只滑线变阻器;所述滑线变阻器的两个固定端分别设置于所述水杯的悬挂点处及所述支点处;所述滑线变阻器的滑动触头与所述物体悬索装置的悬索相连,滑线变阻器的滑动触头与所述支点处的固定端之间与直流电源及数字直流电流表组成电路回路。
所述秤杆采用不锈钢金属材料或木材制作;所述秤杆上支点所在位置到支点右侧水杯的悬挂点之间的距离为L2,L2为固定值,L2距离为38cm~60cm,所述秤杆右侧与秤杆上支点所在位置之间的距离为L3处的秤杆上的比重刻度值γ=L2÷L3,其中L3为非固定值,L3的距离为2.9cm~57.9cm,相应的比重刻度值γ为1g/cm3~20g/cm3。
所述支点采用耐磨的硬质合金制作,由固定在秤杆上、形状为三棱柱形的刀口与固定在支撑座上的一字型凹槽组成。
所述支点左侧秤杆上配重所在位置到秤杆上支点所在位置之间的距离为L1,L1为固定值,L1距离为1cm~10cm;所述配重的重量G1=G2×L2÷L1,其中G2为盛满水的水杯中水的重量与水杯的重量的和,在称量过程中G2为固定值。
所述水杯采用透明工程塑料制作;所述水杯为圆柱形或多棱柱形,杯口顶部开有一个低于杯沿的槽口;所述水杯的槽口最高点及杯口四周刻一圈水平线;所述水杯的悬挂绳索用没有吸水性的塑料绳制作。
所述支点的两侧设置有限位环;所述秤杆穿过所述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固定在所述支撑座的顶部。所述支撑座用金属材料制作。
所述秤杆上设置有与秤杆垂直并且一端固定在秤杆上所述支点位置处的秤杆水平度指针;所述秤杆水平度指针的带刻度的指示牌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
所述物体悬索装置为悬索网袋;所述悬索网袋采用细绳制作。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功能集中,不需要知道被测固体的重量及体积的具体值、不需要通过计算即可直接称出这种固体的比重。测量原理简单、装置实用性强,是杠杆原理与阿基米德原理的直接体现;可广泛用于中小学学校实验室及寻常百姓家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撑座及限位环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水杯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的比重显示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大庆,未经李大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608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