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传动箱输出齿轮轴的安装预紧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59935.4 | 申请日: | 2008-09-2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56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 发明(设计)人: | 黄俊桂;叶穗;周晖;单文勇;徐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桥联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H57/02 | 分类号: | F16H57/02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殷红梅 |
| 地址: | 214187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动 输出 齿轮轴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动箱输出齿轮轴的安装预紧结构,具体地说是特别适用于龙门铣等大型移动式加工中心X轴传动箱输出齿轮轴安装预紧方式,属于机械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机械工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对数控龙门铣等大型金加工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对设备的技术参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数控龙门铣这样的大型设备来说,机床的行程规格也较大(X轴行程通常在8米以上),一般这种长行程的驱动采用滚珠丝杆或齿条传动。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在滚珠丝杆传动中,需要克服重力作用对丝杠产生的变形影响;而在齿条传动中,需要克服齿轮传动箱对传动精度的影响。
已有技术中,在现有的使用齿条传动的解决方案中,一般是在传动箱的前后箱壁上加工出安装传动箱齿轮轴的前后轴承座。在进行传动箱装配时,分别在前后轴承座上安装齿轮轴的前后支撑轴承,并在后支撑轴承的后端用锁紧螺母为输出传动轴提供预紧,这样预紧力分别作用于传动箱的前后箱壁上。但在通常情况下,由于传动箱内没有布置加强筋的空间,这就使传动箱壁在预紧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直接对传动箱的安装精度与使用效果造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传动箱输出齿轮轴的安装预紧结构,既能达到对齿轮轴的预紧效果,同时又不会使箱壁受力变形,能提高传动箱的安装精度与使用效果,同时也可提高机床的整体精度。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传动箱输出齿轮轴的安装预紧结构,包括输出齿轮轴、轴承座、传动箱体,轴承座用螺钉紧固连接于传动箱体上,所述输出齿轮轴上设置两只圆锥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外钢圈与轴承座的相应位置配合,特征是所述输出齿轮轴的输出齿轮后端设置一个套,密封圈安装在套和轴承座之间,盖将密封圈固定在轴承座上,套和密封圈组成一个密封装置,所述输出齿轮轴后端轴承座内安装深沟球轴承用于支撑输出齿轮轴。所述传动箱体与轴承座之间安装调整垫,调整垫是用于安装调整。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安装方便,能合理的改善传动箱体的受力情况,也改善了箱体在工作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增加了传动箱和齿条的使用寿命;同时在安装时也减少了装配人员的装配调试难度,提高了X轴的传动精度和装配人员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总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传动箱输出轴安装预紧主要是由输出齿轮轴1、套2、盖3、密封圈4、轴承座5、圆锥滚子轴承6、锁紧螺母8、深沟球轴承9、调整垫10和轴承座11组成。
本实用新型采用轴承座5用螺钉紧固连接于传动箱体7上,布置在输出齿轮轴1上的两只圆锥滚子轴承6,其外钢圈与轴承座5的相应位置配合,在输出齿轮轴1的输出齿轮部分的后端安置一个套2,密封圈4安装在套2和轴承座5之间,盖3用于将密封圈4固定住并用螺钉仅固在轴承座5上,套2和密封圈4组成一个密封装置,防止灰尘杂质进入影响圆锥滚子轴承6工作,锁紧螺母8安装在输出齿轮轴1的一段螺纹槽上,通过锁紧螺母8的锁紧提供预紧力,这样预紧力没有传递到传动箱体上,就不会使传动箱体产生受力变形。在输出齿轮轴1后端的另一个轴承座11内安装深沟球轴承9用于支撑输出齿轮轴1。所述传动箱体7与轴承座11之间安装调整垫10,调整垫10是用于安装调整。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适当增加前轴承座的厚度,将原本布置在前后轴承座上的圆锥滚子轴承布置在前轴承座,并在后轴承座增加支撑轴承;同时在输出传动轴的轴承安装面后端增加螺纹,用于安装锁紧螺母为输出传动轴提供预紧力,这就使得预紧力不作用于传动箱壁上,不引起传动箱整体的受力变形,保证了传动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桥联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桥联数控机床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99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管力控制阀双阀板控制结构
- 下一篇:油井连动式加药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