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举升装置和稳定架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159270.7 | 申请日: | 2008-1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77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 发明(设计)人: | 易小刚;张克军;杨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P3/16 | 分类号: | B60P3/16;B28C5/42;B60P1/16;B62D21/00 |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 洪 |
| 地址: | 410100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带举升 装置 稳定 混凝土 搅拌 运输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到混凝土搅拌设备领域,特指一种带举升装置和稳定架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三级配混凝土在大型土建工程中较为普遍使用,三级配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区别是骨料(卵石)粗大且含量多、水及水泥用量少,采用普通搅拌车运输三级配混凝土会出现以下问题:a.液压系统驱动力不够;b.卸料慢;c.卸不尽,残余料高;d.搅拌筒内叶片易损坏。由于三级配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罐体采用了翻转举升机构,作业时将罐体举升到一定角度,均可解决上述问题。但是,考虑到作业时将罐体举升到一定角度后,由于混凝土离心力作用,罐体会产生较大的左右晃动量,影响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工况,在翻转举升机构中增加了稳定架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廉、稳定性好、能够提高整车寿命的带举升装置和稳定架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解决方案为:一种带举升装置和稳定架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它包括底盘、副车架、搅拌筒以及举升装置,副车架的一端铰接于底盘上,搅拌筒支承于副车架上,所述举升装置装设于副车架与底盘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与底盘之间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稳定架。
所述稳定架由两个四边形机构铰接而成,两个四边形机构分别与副车架及底盘铰接。
所述稳定架包括上支座、上稳定架、下稳定架和下支座,固定于副车架的上支座与上稳定架铰接,固定于底盘上的下支座与下稳定架铰接,上稳定架与下稳定架铰接。
所述举升装置包括双作用油缸、油缸上支座、油缸下支座以及液压控制系统,油缸上支座固定于副车架上,油缸下支座固定于底盘上,双作用油缸的两端分别与油缸上支座和油缸下支座相连。
所述副车架与底盘的铰接处设有翻转机构,所述翻转机构包括固定于副车架上的上翻转支座、固定于底盘上的下翻转支座以及翻转轴,上翻转支座和下翻转支座通过翻转轴配合连接。
所述底盘上装设有用来对副车架举升、降落时进行导向和定位的导向板。
所述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液压油箱、液压油泵、换向阀以及平衡阀,液压油泵与液压油箱相连,并通过换向阀和平衡阀与双作用油缸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就在于:
1、本实用新型带举升装置和稳定架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提高了混凝土的运输、输送的机械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为大型工程的混凝土运输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
2、本实用新型带举升装置和稳定架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液压举升系统中采用双作用油缸,使上装部分(副车架与搅拌筒)可以安全、迅速举起,搅拌筒达到要求的角度,最大举升角可使搅拌筒达到水平状态,保证了三级配混凝土的正常出料。在车辆行驶状态双作用油缸采用液压锁止方式既保证了副车架与底盘车架贴合,又可以锁住副车架总成,防止车辆行驶过程中搅拌车上装部分的跳动,减小冲击载荷,延长整车寿命;
3、本实用新型带举升装置和稳定架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利用结构简单的稳定架,在举升系统工作时,其随搅拌筒的举升而展开。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搅拌筒举升后转动时会左右晃动,此时稳定架将会限制其左右晃动,从而起到稳定作用,使副车架及搅拌罐举升时机动灵活、举升平稳、稳定性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整车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副车架与底盘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稳定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液压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底盘 2、副车架
3、搅拌筒 4、稳定架
41、上支座 42、上稳定架
43、下稳定架 44、下支座
45、上铰接点 46、下铰接点
47、中间铰接点 51、双作用油缸
52、油缸上支座 53、油缸下支座
54、调整垫圈 55、垫圈
56、开槽螺母 57、开口销
61、上翻转支座 62、下翻转支座
63、翻转轴 64、滑动轴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92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