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剪机的孔型剪及引导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59063.1 | 申请日: | 200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579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26 |
发明(设计)人: | 赵解来;孙一峰;孟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D25/02 | 分类号: | B23D25/02;B23D33/04;B21B15/00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雨湖区创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左祝安 |
地址: | 411101湖南省湘潭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孔型 引导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剪机,特别是一种用于剪机的孔型剪及引导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钢铁公司的棒材厂连轧线上一般安装有3台飞剪,1#飞剪(如FQ-34型剪机)安装在3H轧机和4H轧机之间,2#飞剪安装在7H轧机与8H轧机之间,3#飞剪安装在成品机架之后。1#飞剪(如FQ-34型剪机)主要是起切头和事故碎断作用。因从初轧650轧机出来之后的红钢头部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形、弯头及烂钢,必须经FQ-34剪机剪切一定长度的头部之后才能进入后面的机架,如果不剪切,这些头部带有变形、弯头、烂钢的红钢在进入轧机导卫时引起堆钢。目前国内厂家基本采用的是平剪刃,平剪刃的刃口是平的,设计简单,对红钢的飘移不是非常严格,但平剪刃剪切对端部剪切的质量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在剪切过程中,红钢的温度在950℃左右,相对在常温下,硬度较低,上、下平剪刃在剪切时也就是对红钢从上、下两个方向进行挤压,在挤压过程中红钢就会向平剪刃的两侧溢流,致使端部变形,产生马蹄状,但马蹄状轧件头部在进入连轧时,易顶导卫引起堆钢,对生产造成严重的制约,从而影响生产节奏、降低了成材率,对设备也造成一定破坏。
发明内容
为解决这一疑难问题,必须改善1#飞剪的端部剪切效果,提高1#飞剪剪切后红钢头部的椭圆度。为改善红钢端部剪切效果,提高端部椭圆度,使用平剪刃很难达到效果。为解决端部变形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首先考虑采用孔型剪,使之能有效避免这种端部变形现象的发生,由于孔型剪刃在剪切过程中,刃口整个圆形部位都会对红钢产生挤压,不会从两侧发生溢流产生变形;且孔型剪能大大提高剪切效果。但孔型剪对来料红钢的找正要求非常高,因为孔型大小一定,如果红钢头部发生稍发生一点飘移,就不能进入孔型,就容易发生堆钢事故,因此必须在孔型剪前设计引导装置,保证红钢准确进入孔型剪的孔型非常必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避免或减少堆料现象发生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用于剪机的孔型剪及引导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安装在连轧线上的第一台剪机安装在3H轧机和4H轧机之间,在第一台飞剪上安装孔型剪,孔型剪相互配合安装的下剪刃1和上剪刃2的孔型直径为小于半圆的弧状结构,且其直径大于来料钢直径2-4mm,在孔型剪的前部配合安装引导装置9。所述下剪刃1和上剪刃2配合部分外端设置为弧形剪刃3。
本实用新型所述下剪刃1和上剪刃2成固定配合安装在刀座4上,在刀座4上设置有止挡槽5,下剪刃1和上剪刃2分别安装在止挡槽5内。
本实用新型也可使下剪刃1和上剪刃2分别成间隙配合安装在止挡槽5内,或在下剪刃1和上剪刃2与止挡槽5之间配合安装有下垫和侧垫。
本实用新型也可在所述引导装置9上设置有凹槽,引导装置凹槽后端10的宽度小于引导装置凹前端11的宽度。也可在所述引导装置9的后端配合安装有辊轮6,辊轮6的腰部设置有辊轮槽7。或在所述辊轮槽7上设置有耐磨层。
本实用新型还可在引导装置9上设置有与辊轮槽7上相配合的冷却水喷洒装置。或在引导装置9的后部设置有翻转装置8。也可使配合安装的下剪刃1和上剪刃2之间设置有重合部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没有新的引导装置的情况下利用原有的导槽将孔型剪刃投入试验,试验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切头试验,二是切尾试验,三是事故碎断试验。在切头与切尾试验中,来料红钢能顺利的进入孔型剪刃,剪切端面的椭圆度明显减小,端部变形长度也大大减少,剪切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在事故碎断试验中,不正常的红钢也能顺利进入孔型,没有发生红钢撞击孔型剪刃或者红钢飞出的现象。在孔型剪刃前引导装置设计制造成功后,对孔型剪与引导装置的配套进行了完整的试验,此次试验不仅达到了上次试验的剪切效果,而且来料红钢头部的飘逸非常少,可以准确的进入孔型剪刃。引导装置的安装,为孔型剪刃的使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试验数据对比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90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机械内拉床
- 下一篇:一种制备渐变孔径多孔管的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