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外置电喷油泵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56643.5 | 申请日: | 200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62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孙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国庆 |
主分类号: | F02M37/08 | 分类号: | F02M37/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 晶 |
地址: | 315318***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外置 电喷 油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电喷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外置电喷油泵。
背景技术
目前,摩托车使用的发动机有两种,一种是化油器发动机,另一种是电喷发动机。化油器发动机噪音大,能耗大,对环境的污染严重,而电喷发动机具有低能耗,噪音小,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所以,电喷发动机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将逐步取代化油器发动机。但是电喷发动机需要装备一个电喷油泵来实现发动机的供油,而摩托车油箱体积较小,一般来说,常规的电喷油泵很难安装。这样就给摩托车电喷发动机的使用带来很大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电喷发动机提供一种摩托车外置电喷油泵,以实现电喷发动机的安装,解决现有技术中摩托车安装电喷发动机困难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摩托车外置电喷油泵,包括:出油座组立、电枢组立、泵室组立、进油座组立和极壳组立,出油座组立与极壳组立的一端连接;电枢组立和出油座组立连接,泵室组立连接至电枢组立下端,进油座组立与极壳组立的另一端连接;极壳组立包括撑片、磁钢和泵壳,泵壳包裹整个油泵,撑片用以支撑泵室组立和电枢组立,磁钢用以固定电枢组立。
在本实例中,泵壳采用无缝钢管制成,使油泵有很好的强度面对摩托车行驶时的恶劣环境。
在本实例中,出油座组立包括出油支架和出油盖;电枢组立包括矽钢片、槽架和换向器,槽架为主体固定矽钢片和换向器;进油座组立包括进油座,滤网和一O型圈,滤网用来过滤燃油的杂质,O型圈采用氟橡胶制成,防止汽油泄露。
在装有电喷发动机的摩托车上安装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外置电喷油泵,一方面可以节约油箱的空间,另一方面,能为电喷发动机提供一个强力的供油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将内置油泵设置为外置油泵,可以方便地安装在除油箱外的电喷摩托车上的任意部位,安装方便,扩大了电喷发动机在摩托车上的使用范围。
2、油泵设置为外置,不需要对油箱进行改进,成本低。
3、采用高性能氟化丁橡胶作密封材料,油泵在-40~260度之间都有良好的状态,适合裸露使用。
4、采用整体的金属外壳,油泵有很好的强度面对摩托车行驶的恶劣环境。
5、体积小,密封性好,使用寿命长,在无铅汽油中油泵的使用寿命超过5000小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摩托车外置电喷油泵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出油座组立示意图;
图3为电枢组立示意图;
图4为泵室组立示意图;
图5为进油座组立示意图;
图6为极壳组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6,一种摩托车外置电喷油泵,包括:出油座组立1、电枢组立2、泵室组立3、进油座组立4和极壳组立5。出油座组立1与极壳组立5的一端连接;电枢组立2和出油座组立1连接,泵室组立3连接至电枢组立2下端,进油座组立4与极壳组立5的另一端连接;极壳组立5包裹整个油泵。
出油座组立1包括出油支架11和出油盖12,出油座组立1把油泵从油箱里抽出来的汽油供应给发动机,连接油泵和发动机。
电枢组立2包括矽钢片21、槽架上半部分22、换向器23和槽架下半部分24,以槽架为主体固定矽钢片21和换向器23组成电枢组立。
进油座组立4包括进油座41、滤网42和O型圈43,滤网42用来过滤燃油的杂质,O型圈43采用氟橡胶制成,防止汽油泄露。
极壳组立5包括泵壳51、撑片52和磁钢53,撑片52用以支撑泵室组立3和电枢组立2,磁钢53作用于电枢组立2,用以固定电枢组立2,泵壳51采用无缝钢管制成,包裹整个油泵。
当接通电源以后,电枢组立2把电能转化为动能,带动泵室组立3,使其产生强大的吸力把汽油通过进油座组立4抽到泵里,再通过出油座组立1把汽油提供给发动机,大大提高了汽油的使用效率。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国庆,未经孙国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66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