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行李箱盖鹅颈铰链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155041.8 | 申请日: | 2008-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08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王丹泉;魏一凡;张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F1/12 | 分类号: | E05F1/12;B62D25/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泽雄;崔 华 |
| 地址: | 201206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行李箱 盖鹅颈 铰链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铰链系统,特别是一种用扭杆弹簧直接驱动的 鹅颈铰链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行李箱盖常用的鹅颈铰链多为扭杆弹簧间接驱动的形式。 具体结构请参见图1,铰链支座2与连接支架3分别通过铆钉连接在铰链 杆4上,扭杆弹簧5固定在所述铰链支座2与连接支架3上,两根扭杆 弹簧5之间通过卡扣6固定,并保证所述两根扭杆弹簧5运动时相对位 置稳定,防止其互相接触。
图2示出了行李箱处于关闭位置时铰链系统的状态。所述扭杆弹簧5 的扭转角度θ处于最大的状态,因弹簧扭转而产生的弹力为F。当行李箱 盖解锁后,扭杆弹簧5将释放其储存的弹性势能,即向扭转角度θ减小 的趋势运动。因此行李箱解锁后,如图3所示,在弹力F的驱动下,扭 杆弹簧5与连接支架3将向上运动,在所述连接支架3的推动下铰链杆4 也将绕铰链支座2的旋转中心向上运动,从而将行李箱打开。
通过对现有铰链系统打开行李箱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 这种行李箱盖铰链系统的结构特点是:扭杆弹簧5通过连接支架3间接 地驱动铰链杆4运动,从而实现行李箱盖的开闭。由于现有铰链系统采 用间接驱动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具有结构复杂、铰链产品较重并且成本 较高的问题。综上所述,实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铰链系统以克服上述缺 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铰链系统,减化传统鹅颈式铰 链系统的结构,减少零件数量,减轻重量,降低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 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行李箱盖鹅颈铰链系统是这样设计的:
一种汽车行李箱盖鹅颈铰链系统,该铰链系统包括:分别设置在汽 车行李箱盖左侧和右侧的铰链杆、与两侧铰链杆分别用连接件连接并可 相互转动的铰链支座、以及第一扭杆弹簧、第二扭杆弹簧;所述第一扭 杆弹簧的一端连接在左侧的铰链支座上,另一端连接在右侧的铰链杆上, 所述第二扭杆弹簧的一端连接在右侧的铰链支座上,另一端连接在左侧 的铰链杆上。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该汽车行李箱盖鹅颈铰链系统还包括衬套,所 述衬套套设在所述第一扭杆弹簧和第二扭杆弹簧中的至少一根上。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衬套采用塑料材料制成。
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件为铆钉。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行李箱盖鹅颈铰链系统的驱动方式由间接驱动改 为直接驱动,简化了铰链系统的结构,减少了零件数量,减轻了系统重 量,并有效降低了系统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行李箱盖鹅颈铰链系统的 具体结构。
图1是现有的汽车行李箱盖鹅颈铰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汽车行李箱盖处于关闭位置时,现有的汽车行李箱盖鹅颈铰链 系统其中一侧的示意图;
图3是汽车行李箱盖处于打开位置时,现有的汽车行李箱盖鹅颈铰链 系统其中一侧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行李箱盖鹅颈铰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汽车行李箱盖处于关闭位置时,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行李箱盖鹅 颈铰链系统其中一侧的示意图;
图6是汽车行李箱盖处于打开位置时,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行李箱盖鹅 颈铰链系统其中一侧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 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本实 用新型或其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的汽车行李箱盖鹅颈铰链系统包 括:分别设置在汽车行李箱盖左、右两侧的铰链杆10,与两侧铰链杆10 分别用铆钉等连接件连接并可相互转动的铰链支座12,以及两根扭杆弹 簧(第一扭杆弹簧14和第二扭杆弹簧15)和套在其中任意一条扭杆弹簧 上的衬套16。所述第一扭杆弹簧14的一端连接在左侧的铰链支座12上, 而另一端连接在右侧的铰链杆10上;所述第二扭杆弹簧15的一端连接 在右侧的铰链支座12上,而另一端连接在左侧的铰链杆10上。所述衬 套16用于避免两根扭杆弹簧14直接接触,优选地,所述衬套16采用塑 料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50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排气歧管
- 下一篇:模板浇注防漏浆密封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