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漏油的涡轮增压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53630.2 | 申请日: | 200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46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杨爱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爱国 |
主分类号: | F01D25/28 | 分类号: | F01D25/28;F02B37/00;F02C6/1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任永武 |
地址: | 201802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漏油 涡轮 增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涡轮增压器。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器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发电机组、船舶和工程机械,其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驱动涡轮,即带动涡轮的压气轮将更多的空气压缩进发动机,从而使更多的燃气充分燃烧,大大地提高发动机功率,并降低有害物的排放。
在高原地区使用发动机时,由于空气稀薄,自然吸气的发动机功率将会下降,发动机如采用涡轮增加压,则可弥补下降功率。增压器转速很高,一般在12万-17万转/分钟,增压器靠机油润滑。
如图1所示,现有的涡轮增压器包括压气轮10,压气壳11,中间体13,涡壳14,涡轮15,转轴12和浮动轴承16,止推片19,挡油板17,密封环20,轴封21以及气封板18。发动机的废气从涡壳14冲出,驱动涡轮15转动,涡轮15的外端为涡轮增压器的出气口25,涡轮15再通过转轴12带动处于空气进气口22的压气轮10,压气轮10将空气压入压气壳11。转轴12可转动地设置在中间体13上,提供给转轴12的润滑油从进油口24进入,润滑油经过各处浮动轴承后从回油口23中回流至油箱。为防止润滑油进入压气端,设置了挡油板17和轴封21,轴封21包括密封环20。止推片19主要起轴向定位作用。
前述涡轮增压器存在这样的缺点:例如在高原上的使用过程中,中间体内的机油不断润滑和冷却内部部件,增压器在工作过程中如果进气量不够,压气管漏气或发动机带速时间过长,压气端就会产生负压,压气轮背面产生一定的负压时,中间体内的润滑油(机油)很容易被抽出来,就会产生漏油现象,漏油处在气封板、轴封上的密封环漏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涡轮增压器,以防止增压器的压气端产生负压而导致漏油现象。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防漏油的涡轮增压器,包括压气轮和压气壳所在的压气端、中间体、涡壳和涡轮所在的出气端以及转轴,转轴靠近压气轮的一端设置止推片、挡油板和气封板,转轴和气封板之间设置轴封,中间体提供有润滑油通道,其特点是,中间体还提供有从中间体的外面到气封板之间的通气孔,以使空气或者发动机排出的废气通过该通气孔进入到挡油板和气封板之间,进而在压气端处产生负压时所述废气或者空气从轴封处进入到压气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所述通气孔从中间体的外面贯穿到气封板,在涡轮增压器的压气端产生负压时,涡轮增压器的出气端排出的废气,或者外界空气(一般为过滤后的空气)就会从所述通气孔进入到该压气端,这样就防止了中间体内的润滑油(机油)进入到压气端,进而避免了漏油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已有的一种涡轮增压器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包括压气轮30,压气壳31,中间体33,涡壳34,涡轮35,转轴32和浮动轴承36,止推片39,挡油板37,密封环40,轴封41以及气封板38。发动机的废气从涡壳34冲出,驱动涡轮35转动,涡轮35的外端为涡轮增压器的出气口45,涡轮35再通过转轴32带动处于空气进气口42的压气轮30,压气轮30将空气压入压气壳31。转轴32可转动地设置在中间体33上,提供给转轴32的润滑油从进油口44进入,润滑油经过各处浮动轴承后从回油口43中回流至油底壳。为防止润滑油进入压气端,设置了挡油板37和轴封41,轴封41包括密封环40。气封板38主要起导风作用。止推片39主要起轴向定位作用。
与现有的涡轮增压器不同之处在于,从中间体33的外面到气封板38之间设置了通气孔100,这样就可以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或者经过过滤的空气通过通气孔100进入挡油板37和气封板(或者说压气盘)38之间、增压器压气端内,当增压器的压气端产生一定负压时,会不断地把废气或经过过滤的空气从轴封41的密封环40抽出来,而不会把润滑油直接抽出,这样就避免了漏油现象,进而避免了漏油对环境的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爱国,未经杨爱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36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