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机的减振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152925.8 | 申请日: | 2008-09-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24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 发明(设计)人: | 张敏;杜赛军;张松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祥明电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5/24 | 分类号: | H02K5/2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翰鸿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佳铭 |
| 地址: | 213011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电机的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有机械设备的配套电机产品通常为交流(AC)电机,电机在运转时,会因电机传动而导致电机振动,这种振动会影响电机的稳定性,为了减少这种振动,现有的方法通常是在交流电机的前、后端盖上安装橡胶减振器。
现有橡胶减振器与电机端盖之间的连接部都为多边形(如正六边形)结构,且没有定位标识。在传递传动扭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大功率电机(≥1100瓦)带负载运转时,现有橡胶减振器与端盖之间因磨损会产生相互滑动的问题,从而降低现有橡胶减振器减振效果和电机的稳定性,又因没有定位标识,导致现有橡胶减振器在安装过程中容易造成电机前后端盖错位安装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的减振装置,在大功率电机带负载运行时,能彻底解决现有橡胶减振器与电机端盖之间相互滑动的问题,进而解决现有橡胶减振器减振效果不明显以及电机稳定性不佳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的减振装置,所述减振装置包括电机端盖及橡胶减振器,其中,所述电机端盖具有一凸起连接部,该连接部外径为齿轮形,所述橡胶减振器内径为与所述凸起连接部外径对应的齿轮形,且所述橡胶减振器与所述电机端盖通过所述连接部能相互配合紧密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橡胶减振器的一端面上具有定位标识。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定位标识采用了“前”、“后”的字符标识。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机端盖上具有与所述定位标识相对应的定位标记“凸台”。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橡胶减振器的内径与电机端盖的凸起连接部外径皆为齿轮形,并相互配合,通过增加两者相互配合的接触面积,明显提高了两者的连接紧密程度,彻底解决了两者之间因磨损而导致的相互滑动问题,从而具有更明显的减振效果及更佳的电机稳定性,并且橡胶减振器端面上的定位标识与电机端盖上的定位标记“凸台”相互对应,也避免了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电机前、后端盖错位安装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后电机端盖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后电机端盖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橡胶减振器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橡胶减振器的B-B半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橡胶减振器与后电机端盖的安装(定位)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及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后电机端盖的结构图及该电机端盖的剖视图,该后电机端盖1具有一凸起连接部11,该凸起连接部11的外径13为齿轮形,并且在电机端盖1的外端面上具有一定位标记“凸台”12。
图3及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橡胶减振器的结构图及该减振器的半剖视图,该橡胶减振器2的内径21为与电机端盖1凸起连接部11的外径13相对应的齿轮形,并且该橡胶减振器2一端面上具有“前”、“后”字符的定位标识22。
请同时参阅图1、图3及图5,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的减振装置3,该减振装置3由电机端盖1及橡胶减振器2组成,其中,电机端盖1具有一凸起连接部11,该凸起连接部外径13为齿轮形,而橡胶减振器内径21为与凸起连接部外径13对应的齿轮形,两者相互配合,使得电机端盖1与橡胶减振器2通过该凸起连接部11相互配合紧密连接。同时,橡胶减振器2的一端面上具有定位标识22,而在电机端盖1上具有与定位标识22相对应的定位标记“凸台“12。
上述具体实施例的组装方法为:首先将橡胶减振器2的“后”字符定位标识22向上对准后电机端盖1上的定位标记“凸台”12,然后把橡胶减振器2的齿轮形内径21与后电机端盖1上的凸起连接部11的齿轮形外径13相互对齐,并将橡胶减振器2压紧装入后电机端盖1上,以完成组装。
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按上述方法,只需对应地将橡胶减振器的“前”字符定位标识向上对准前电机端盖上的定位标记“凸台”,便可以完成橡胶减振器与前电机端盖的组装。
经过上述设置,橡胶减振器与电机端盖组装后,通过增加两者相互配合的接触面积,明显提高了两者的连接紧密程度,彻底解决了两者之间因磨损而导致的相互滑动问题,从而具有更明显的减振效果及更佳的电机稳定性,并且前、后电机端盖分别与电机进行装配并保持对应的“前”,“后”字符向上一致,从而避免了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电机前、后端盖错位安装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祥明电机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祥明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29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