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整圆钢环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52500.7 | 申请日: | 200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49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潘国庆;俞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D11/08 | 分类号: | E21D1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恩田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 峰 |
地址: | 200125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钢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做隧道施工辅助构造物的整圆钢环。
背景技术
随着地下工程的不断发展,盾构法圆形隧道已经普遍应用于隧道的设计和施工中。盾构法圆形隧道的结构构造是由管片与管片之间的环、纵向螺栓连接,逐块拼装成的圆环结构体。该结构体的圆度、平整度等参数将影响到施工的质量。
在工作井内形成的负环(钢筋混凝土圆环)在钢筋混凝土管片自身重力作用下会产生垂直向变形,该垂直向变形将一直影响到正一环隧道初始直径的真圆度、钢筋混凝土圆环面的平整度、以及钢筋混凝土管片接缝的张角等,给工程质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使盾构法隧道的施工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一直致力于开发一种投入资金少、能显著提高隧道施工质量的辅助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投入资金少、能显著提高隧道施工质量的整圆钢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整圆钢环,由多块相同的结构单体环形拼接而成,所述结构单体包括一弧形腹板,所述弧形腹板的外弧面两侧分别焊接有外弧翼缘钢板,所述弧形腹板的内弧面两侧分别焊接有内翼缘弧形钢板,所述结构单体的两端还分别具有端板。
较佳地,所述结构单体上还开设有机械手挟持口。
较佳地,所述内翼缘弧形钢板上还设置有用于调整的多个支头螺栓。
本实用新型的整圆钢环采用高强度钢板焊接而成,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因而在实际施工中,具有很高的抗变形能力。同时,通过简便的调整,对钢筋混凝土管片的真圆度、平整度具有一定程度的校正功能,还可以修正钢筋混凝土管片结构环面的不平整。多块拼装而成的整圆钢环结构由于强度很高,在其环面上具有传递高达千吨级巨大压力的功能。
由于以上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整圆钢环能拼装出真圆度高、环面平整度好,圆环管片接缝张角小、渗漏水少的圆形隧道。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一结构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结构单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从图1中可见,本实施例中一个整圆钢环包括了N1、N2、N3、N4、N5、N6、N7及N8共8片结构单体。各结构单体的结构尺寸完全相同,通过端部的高强螺栓拼装在一起。
如图2、图3所示以结构单体N1为例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单体N1包括一弧形腹板1,弧形腹板1为一500mm高(与管片高度相同)、30mm厚的弧形钢板。弧形腹板1的外弧面两侧分别焊接有外弧翼缘钢板2,外弧翼缘钢板2为一20mm厚的钢板。弧形腹板1的内弧面两侧分别焊接有内翼缘弧形钢板3,内翼缘弧形钢板3为一150mm宽、20mm厚的钢板,从而形成一断面基本为“工”字型的弧结构体。结构单体N1的两端还分别具有端板4,端板4为一30mm厚的钢板,相邻的两结构单体通过端板之间的高强螺栓拼装在一起,形成一与隧道管片外径相同的整圆钢环主体结构。
内翼缘弧形钢板3上还设置有用于调整的多个支头螺栓5。内翼缘弧形钢板3与隧道管片内弧之间设有10~20mm的真圆度调整间隙,真圆度调整由固定在内翼缘弧形钢板3上的多个支头螺栓5完成。整圆钢环对钢筋混凝土管片结构的真圆度调节,只需要在隧道内对预留的支头螺栓5进行进退调节即可实现,非常简便。
作用于环面的千斤顶压力由与千斤顶位置相对应的传力垫块传到弧形腹板1上,再由弧形腹板1传递至加劲板。块与块之间由高强螺栓连接,其拼装方式和拼装形式与管片拼装相同。
盾构机械手挟持口结预埋在由局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传力块中。结构体环向弧形腹板1上还设置有和钢筋混凝土管片纵向螺孔相同间距的连接孔,负环拆除后,在相同间距的纵向螺孔内,穿入具备首环和前方三倍于隧道直径长度范围相联的纵向螺栓,整圆钢环既作为拼装首环时的临时靠山,又作为隧道与工作井之间形成柔性接头的一部分。传力垫块仅仅用来传递千斤顶压力,盾构拼装首环管片的每一个单块管片时,拆除正在实施拼装范围的局部传力垫块,直至首环拼装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25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插接式绝缘百叶窗
- 下一篇:一种框架梁下的组合砌筑防渗外墙墙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