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婴儿座椅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51979.2 | 申请日: | 200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886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朱成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成国 |
主分类号: | A47D1/00 | 分类号: | A47D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2000浙江省义乌***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婴儿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座椅,尤其是涉及一种婴儿坐于上面而不易自行爬出的婴儿座椅。
背景技术
对于那些没有人搀扶就不能站立或者不能站稳的婴幼儿来说,他们通常会面临这样一个阶段,即妈妈们由于各种原因经常希望在坐着的位置时就能扶住她们的孩子,而不必用其臂腕来撑住她们的孩子。例如在给孩子喂食时,有些妈妈会用枕垫或者气垫来撑着孩子,但是这样做法并不是很有效且较不安全。为此,有人设计了一种名为:“婴儿椅”的专利(专利号为:99816616.2),它包括椅座、靠背、两侧支架、前部支架以及位于前部支架和两侧支架之间的用于使婴儿的腿从椅座向外伸出的两个凹槽,婴儿椅的椅座的平面低于两个凹槽的底面,在两侧支架和前部支架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安装可除去的托架或者桌盖的凹形构造。坐上去时,利用靠背、两侧支架、前部支架把婴儿托住,相比用枕垫或者气垫来撑着较为有效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但是,若是碰到较为活泼点的婴儿时,婴儿的腿则有可能从两个凹槽内自行爬出,容易发生意外,除非是在婴儿坐上去之后再装上托架或者桌盖,婴儿才不易从座椅中爬出来,但是,每次使用都装托架的话则较为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婴儿的腿有可能从两个凹槽内自行爬出,容易发生意外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使凹槽顶部的开口宽度小于凹槽中部的横向宽度,婴儿坐于上面而不易自行爬出的婴儿座椅。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婴儿座椅,包括椅座、靠背、两侧支架、前部支架以及位于前部支架和两侧支架之间的用于使婴儿的腿从椅座向外伸出的两个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顶部为开口设置,且凹槽顶部的开口宽度小于凹槽中部的横向宽度。椅座、靠背、两侧支架、前部支架等部件可由聚氨酯材料整体模制而成,聚氨酯材料具有一定的柔软度,把凹槽顶部的开口宽度设置地小于凹槽中部的横向宽度,因而在使用时,大人可以把两侧支架和前部支架掰开,增加凹槽的开口宽度,然后把婴儿的腿放入凹槽内,两侧支架和前部支架在松开后恢复原状,由于一般的婴儿力气不是很大,通常无法掰开两侧支架和前部支架,所以不易自行爬出,非常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的凹槽边沿与椅座、两侧支架及前部支架均为光滑连接。凹槽边沿与椅座、两侧支架及前部支架均为光滑连接有利于保护婴儿的皮肤。
作为优选,所述凹槽的下半部为圆弧形。凹槽的下半部为圆弧形,圆弧形与婴儿的大腿形状相配合,婴儿的大腿置于上面较为舒适。
作为优选,椅座内腔的底面低于两个凹槽的底部。椅座内腔的底面低于两个凹槽的底部,婴儿坐在里面时大腿是往上翘的,使得其不易爬出椅座。
作为优选,所述椅座内腔的底面形状与人的屁股形状相配合。椅座内腔的底面形状与人的屁股形状相配合,婴儿坐在里面较为舒适。
作为优选,所述椅座内腔的底面为倾斜设置,且其最低点位于靠背一侧。椅座内腔的底面为倾斜设置,且其最低点位于靠背一侧,婴儿坐在里面会向后倾斜,不易爬出椅座。
作为优选,所述的两侧支架外表面上设有提手部。提手部的设置方便婴儿坐着时的提抱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的提手部为内凹孔。提手部可以是内凹孔,手指伸入内凹孔,方便着力。
作为优选,所述的提手部为凸缘。提手部也可以是凸缘,凸缘也可以是着力点与内凹孔具有相同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两侧支架的高度小于靠背的高度,且靠背的顶部设置为拱形。靠背的高度设置地比两侧支架稍高一点,有利于对婴儿后背的支撑,靠背的顶部设置为拱形有利于节省材料。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1.把凹槽顶部的开口宽度设置地小于凹槽中部的横向宽度,婴儿不易自行爬出,非常安全;2.凹槽的下半部为圆弧形,圆弧形与婴儿的大腿形状相配合,婴儿的大腿置于上面较为舒适;3.设置有提手部,方便婴儿坐着时的提抱移动。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的剖视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成国,未经朱成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19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