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焊接定位钳子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51799.4 | 申请日: | 2008-08-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1324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23 |
| 发明(设计)人: | 陈林;杨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B23K37/053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雷绍宁 |
| 地址: | 200444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焊接 定位 钳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道对接定位工具,特别涉及一种焊接定位钳子。
背景技术
为了解决施工中管道对口焊接费时费力,且焊后管口平直度不高的现状,常用的几种对口方式有:
1、常用的手工对接,该方法需要一名钳工配合焊工,因为人为误差等因素,该方法会引起错口、焊口间隙不均匀等,且工作效率低,影响施工进度、精度。
2、市场上出现的气动内对口器对接,适用范围从φ325——φ1219mm的各种管径焊口组对作业。由于本工程管道焊接中最大的工作量在管道与24度密封接头焊接,且焊接管道口径仅为Φ30mm,该工具不适用。
3、自制的固定卡具,该工具常用于大型管道工程,成本高,具有不可拆卸的特点。在对接焊口数较多的施工中,既不经济,使用也不方便。
基于以上所了解的对口方法及本工程的特点,施工技术人员在现有技术及制作成本条件下开发了本实用新型,很好的解决了常用对口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成本低的焊接定位钳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焊接定位钳子包括一封口钳,封口钳的两钳头上各固定一夹块。
优选的是,夹块为角钢,两角钢的钢口相对。
优选的是,两角钢的长度在10cm至20cm之间。
优选的是,两角钢的其中一个角钢宽度小于另一角钢的宽度。
优选的是,两角钢光滑平整。
优选的是,两角钢分别焊接在所述两钳头上。
优选的是,封口钳带有自锁功能。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仅仅对普通封口钳进行改进。制作成本仅为一把普通封口钳的价格。配合钳工常用的测量工具如角尺等,能反复调整焊口间隙、管口同心度等,以达到最佳的焊接效果,且适用于一定范围内不同管径的管口的焊接。本实用新型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封口钳 2、角钢
3、待焊管体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焊接定位钳子包括如下结构,下文中参照附图将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焊接定位钳子包括一封口钳1,封口钳1的两钳头上各固定一夹块,该夹块能将两个待焊管体的管口对接在一起,并起夹持固定的作用。
上述的夹块优先采用角钢2,两角钢2的钢口相对。在封口钳1闭紧时,两角钢2对接成一矩形。角钢2采用10-20cm左右长度的轻型角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两角钢2中的一个的宽度远远小于另一角钢2的宽度,这样可以给后面的焊接留出更多的焊缝,以增加焊点,加强初次焊接的牢固度。
两角钢2要打磨光滑平整,保证在夹持待焊管体3时,与之有足够的接触面。
两角钢2的拐角分别焊接在两钳头上。
封口钳1采用带有自锁功能的封口钳1,在将待焊管体3夹紧后即可松手进行焊接等其他工作,封口钳1仍牢牢地夹住待焊管体3。
在制作本实用新型时,将两段角钢2打磨光滑平整,拼接成一矩形管,将两角钢2对角焊接到封口钳1的钳口上,焊接后确保钳口在夹紧时,两段角钢2能对接形成一矩形。
焊接待焊管体3时,先将管口初步对齐,使用本实用新型夹住管口,管口既可精确对齐,对焊口间隙进行调整后,按下自锁把手后,焊工即可开始焊接。焊接采用点焊固定焊缝。在用点焊将两待焊管体3固定在一起后,将本实用新型撤下,将剩余的焊缝焊接完毕。整个过程只需要一个人在几秒内即可完成,且焊口焊接后平直度较高,能达到更大的焊接精度。
整个过程只需要一个人在几秒内即可完成,且焊口焊接后平直度高,能达到更大的焊接精度。改变了原来用人工对口,且精度不高的情况,接合氩弧焊或氩弧焊打底焊接作业,对焊缝成型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极大的提高焊接质量。较之传统的对口工艺,该工具具有以下几点优点:能调整焊口平直度,使用工具灵活调整焊口间隙,解决焊接错位等问题。使用方便,焊工可以独立使用,能极大的提高施工效率。可重复使用,携带方便。制作成本低,主要成本仅为一把封口钳的价格。
上述设计实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等同手段,均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17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