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纤光栅水工渗压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51228.0 | 申请日: | 200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609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红;屈文俊;周巍;张盛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D5/353 | 分类号: | G01D5/353;G01L1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光栅 水工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大坝及其他水工建筑物渗压观测传感器,尤其是光纤光栅水工渗压传感器,属高新技术。
背景技术
世界上40%以上的水库大坝的溃坝事故是由库水渗流所致。渗流监测是大坝安全监测的一个关键项目,对保障大坝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实践表明,传统的电测点式渗压计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仪器的长期稳定性差;精度不高,分辨率较低;难以做到复用和进行远距离遥测,漏检、误检多;渗压计埋设较困难等。另一方面,随着一大批世界级的高坝在我国的相继开工、建成,迫切需要实现传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的更新换代。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传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天、土木、电力、石油、化工等各个领域。基于最新发展的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制能适用于水利土木工程的性能优越的高技术渗压传感。以期对大坝工程的内部渗流状况实现连续、立体、灵敏、可靠的监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光栅水工渗压传感器,用于水利、土木工程中的渗透压力观测,具有抗电磁干扰、耐久可靠、精度高、易于遥测并可进行准分布式检测等众多优点。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光纤光栅水工渗压传感器,其包括封装壳、中心柱、光纤,封装壳为扁椭球形壳体,中心柱设置于封装壳中心,其内埋有光纤光栅。
进一步,该中心柱采用硼硅酸盐PYREX类玻璃或其它低弹模材料。
该封装壳为空心壳体,其与中心柱焊接组装。
该封装壳的外部还串接有测量环境温度的光栅,其波长与中心柱内的光纤光栅波长不等。
该扁椭球形的封装壳厚度为1-2mm,其长轴长度≥80mm,短轴长度≤15mm,中心柱直径为1-2mm。
该传感器的参数为≥2000Kpa,分辨率为≤0.05%F.S,精度为≤0.02%F.S,温度范围为-20℃~+80℃。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具有结构简单、制作简便、防雷击及电磁干扰、耐久可靠、精度高、易于遥测、可实现准分布检测等显著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光纤光栅水位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优化的结构型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传感器优化设计为扁椭球形壳体1,壳体1中央安装一圆柱2,圆柱2中埋有光纤3光栅4。椭球形壳1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压力增敏,将其外表面受到的水应力传递到中心柱2,引起中心柱2和其发生同步变形,从而调制中心柱2中光纤3光栅4中心反射波长的变化。测试波长移动大小,即可推知渗水压力大小。
对于水库和河道等大型工程,可以假定传感器所置局部工程环境温度相同。据此,在传感器封装壳1外部串联一光栅。该光栅与中心柱2内光纤3光栅4波长不等,且不受应力作用,用于测量环境温度,从而实现应变与温度交叉敏感的分离。
为获得足够的检测灵敏性,需对传感器的材料、几何构型和规格进行优选,优化目标为中心柱2的轴向应变。材料选用与光纤纤芯力学性质相近的硼硅酸盐PYREX类玻璃,以降低材料力学特性差异引起的非线性效应,以及应变传递损失,同时易于传感器的加工制作。材料也可选用其它低弹模材料。
结构型式和规格的优化,是基于对结构的应力-应变分析。分析采用三维有限单元法,以200m高水头压力作为最大计算控制荷载,以封装壳1内中心柱2最大轴向应变,优化分析传感器的型式和尺寸规格,有限元模型及结构优化分析结果见图2及下表1。
表1 优化的结构型式和规格
传感器制作。根据分析计算结果,首先分别制作传感器的封装壳1和中心柱2,然后将两者焊接组装,最后将光纤3光栅4封入中心柱2,即制成光纤传感器。
传感器所受水压与中心柱应变关系。水头h取50m、100m、150m,分别计算中心柱2相应的应变值ε,计入以上水头200m时的情况,得水位和中心柱2应变之间的关系见表2。由表2可见,两者成线性关系。
灵敏性检测。将模型放入高度大于1m的量筒底部,通过调节量筒内水位高度,测试光纤光栅中心反射波长和水位之间的变化关系。波长解调采用MicronOptics公司生产的Si425-500。取光纤光栅的中心反射波长选为1550nm,得测试结果列与下表3。
表2 传感器水头和中心柱应变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122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采用双锚结构的安全退锚装置
- 下一篇:动力密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