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NOx分级分段燃烧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820151073.0 | 申请日: | 2008-07-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13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阳扶;陈宝明;费炎森;贾文军;李玉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凌云瑞升燃烧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D14/24 | 分类号: | F23D14/2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美强 | 
| 地址: | 201708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nox 分级 分段 燃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燃烧设备,尤其涉及该气体燃烧设备的分级分段燃烧技术。
背景技术
燃烧器是工业锅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锅炉”中的“炉”,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属于清洁燃烧的燃气燃烧器也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随着设计和制造水平的逐步提高及燃烧技术的发展,燃烧工艺的不断优化,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已大大降低。但是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标准也不断提高,原来已有的燃烧器所采用的一些燃烧技术(如一般的分级燃烧技术)已不能满足国家的排放标准,必须加以改善。
现在很多已有的燃烧器也采用了分级燃烧技术,但燃料与助燃空气没有合理的匹配,不同级别的燃料没有被输送到相对应着相应级别的助燃空气区域,而是被输送到同一助燃空气区域燃烧,这样就可能造成局部高温的产生或燃烧不充分,导致污染物的排放相对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低NOX分级分段燃烧装置,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本体的外壳;在外壳内包括旋流器;在所述旋流器的内筒轴心上安置一个第一级助燃空气;在第一级助燃空气的四周安置一个第二级助燃空气;一个第一级燃料燃烧室安置在第一级助燃空气和第二级助燃空气之间;还包括:一个分布在旋流器的叶片内的、供给第二级燃料燃烧室的第三级助燃空气;在旋流器的外筒外的圆弧上还等间隔安置至少三对以上的第二级燃料燃烧室和第三级燃料燃烧室,第四级助燃空气分布在外筒与第二级燃料燃烧室和第三级燃料燃烧室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降低局部高温及减少与氮气反应形成NOX的氧化剂的氧原子以控制污染物NOX的生成。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1B是图1A中A向视图;
图2是图1B中旋流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由图1A、图1B、图2可见:本实用新型包括:本体的外壳50;在外壳50内包括旋流器10;在所述旋流器10的内筒103轴心上安置一个第一级助燃空气1;在第一级助燃空气1的四周安置一个第二级助燃空气2;一个第一级燃料燃烧室20安置在第一级助燃空气1和第二级助燃空气2之间;还包括:一个分布在旋流器10的叶片102内的、供给第二级燃料燃烧室30的第三级助燃空气3;在旋流器10的外筒101外的圆弧上还等间隔安置至少三对以上的第二级燃料燃烧室30和第三级燃料燃烧室40,第四级助燃空气4分布在外筒101与第二级燃料燃烧室30和第三级燃料燃烧室40之间;
所述的三对以上的第二级燃料燃烧室30和第三级燃料燃烧室40是四对。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助燃空气被分为四级,气体燃料被分为三级。第一、第二级助燃空气配给第一级燃料燃烧,在此燃烧区域中,燃料和助燃空气以亚化学计量的比率导入到燃烧区域中燃烧。由于燃料过量,是贫氧燃烧,因此,大大降低了与氮气反应形成NOX的氧化剂的氧原子。另外,此区域中的第一级助燃空气被布置在火焰中心位置,用于冷却火焰中心温度,以降低产生NOX的局部温度。第三级助燃空气以旋流风形式配给第二级旋流燃料燃烧,此区域中的旋流器导入到燃烧区域中与气体燃料喷枪喷出的燃料燃烧,在此区域中的燃料与助燃空气充分混合,并第一级未燃尽的燃料被带入到此区域内,故此区域中的燃料相对于助燃空气来说仍然过量,仍然属于亚化学计量的比率燃烧。第四级过量助燃空气与第三级燃料在外围区域燃烧,以弥补前两个燃烧区域中不足的助燃空气,此燃烧区域中氧气在和未燃燃料混合燃烧前首先被烟气稀释,所以在此燃烧区域中燃烧不会产生非常高的温度。通过上述的分级燃烧技术就可以大大降低NOX的生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运用本实用新型可以是NOX降低到50ppm以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凌云瑞升燃烧设备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凌云瑞升燃烧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10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智能卡芯片载带夹子机构
 - 下一篇:分流式管道气流发电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