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50825.1 | 申请日: | 2008-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389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陈侃;黄颖杰;周翔;陆子青;陈扬;戴超;刘金玲;章春潮;张子良;唐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2 | 分类号: | B62D25/1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钟玉敏 |
地址: | 201203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适应 可变 轿车 尾翼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轿车尾翼,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以根据车主的使用需要调节的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要求已不仅仅是作为代步工具,很多年轻的车主越来越注重于车辆的运动性能和改装潜力,因此加装动感而又能起到空气动力学作用的尾翼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简单地说,尾翼就是为了减少高速行驶中产生的浮力而设计的。下面简单地说明一下上浮力产生的原因:如果把空气看作是有形的东西,汽车在高速行驶的时候,车前部空气会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从车辆的上部通过,一部分从车辆的下部通过。相同时间内,车上部的空气经历的路程要长于下部流经的空气,可以想见,车辆上部的气压要小于下部,这样就产生了从下往上压力差。极端情况下,汽车产生的升力能抵消掉汽车的重力,等于车辆悬浮起来完全失去抓地力,这对高速行驶的车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通过加装尾翼可以把上述过程颠倒过来,做成下部行程长,上部行程短的结构,这样就能获得一个向下的气流压力(负升力),抵消车辆的升力。而且现在大部分跑车都是采用后轮驱动,尾翼此时提供的负升力正好作用在车辆后部,对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加大抓地力很有好处。
实际上,汽车在低速时,气流对汽车的影响较小,尾翼的作用根本不大,所以较小的汽车(小于2.0L的汽车)装扰流板作用不大,装尾翼更是显得很笨重。只有车的速度经常超过90KM/h,这时空气阻力明显地影响着汽车的行驶性能,空气动力学套件的意义才能体现出来。
此外,尾翼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油耗上升,在汽车后部气流分离时会有大量的涡流产生,涡流是需要大量能量才能产生的,换而言之,就是汽车的动力被大量地消耗掉了。现在大部分的消费者选择的都是经济型轿车,考虑得更多的是经济型,因此自适应尾翼能根据车主需要对尾翼进行调节的功能显得更为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根据车速需要,使尾翼能够升起从而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加大抓地力的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其特征在于,包括尾翼、电动升降机构、步进电机和控制模块,所述电动升降机构对称设置在尾翼两侧,所述电动升降机构为平行连杆机构,所述平行连杆机构上端与尾翼两侧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固定在车身上,所述步进电机设置在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转轴处,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步进电机和速度传感器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的工作原理:
在汽车的中控台上设有一个控制按钮,当尾翼功能启动,尾翼将进入工作状态,在车速高于九十公里每小时时自动打开,当尾翼功能关闭,尾翼将不工作。
由以上公开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通过设置电动升降机构,将尾翼与升降机构相连,使尾翼可以根据车速的需要自动打开,从而提升车辆的稳定性和加大抓地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连接于三厢轿车时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放大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自适应可变轿车尾翼,包括尾翼1、电动升降机构2、步进电机3和控制模块,所述电动升降机构2对称设置在尾翼两侧,所述电动升降机构2为平行连杆机构,所述平行连杆机构上端与尾翼1两侧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固定在车身上,所述步进电机3设置在平行连杆机构的下端转轴处,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步进电机和速度传感器相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平行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21、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杆24;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的左端分别与车身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2的右端与第三连杆23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22的右端与第四连杆24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杆24的上端分别与尾翼1下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22和第三连杆23相互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21和第二连杆22互相平行,所述第三连杆23和第四连杆24互相平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08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