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竹结构建筑模块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50041.9 | 申请日: | 2008-06-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11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维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维成 | 
| 主分类号: | E04C3/00 | 分类号: | E04C3/00;E04C3/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元焱 | 
| 地址: | 200060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建筑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构件,特别涉及一种竹结构建筑模块。
背景技术
目前,构筑物的常用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1、以木料、砖石为主材的木结构和砖木结构;2、以钢铁、水泥为主材的钢筋混凝土结构;3、以钢铁为主材的钢结构;4、以竹竿为支撑主材的竹结构。
以上几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主要材料是钢材、水泥、砖、木材等。除木、竹是自然材料及部分砖是利用废弃材料人工合成的外,其余均是高耗能材料,炼制过程中还向大气发散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2、钢材的原料铁矿,是人类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3、传统砖的制作过程破坏土地资源;4、木材虽然是天然材料,但由于成材期长(一般18-25年),又大量担任水土保持的责任,只宜限量砍伐,所以,在我国木材资源同样有限。
另外,传统竹结构用竹竿作结构支撑材料,竹竿的机械性质很好。但由于竹竿有大小不一,难以确定受力中心;竹竿呈不规则圆柱型,不方便不同角度的连接,且不易牢固;竹竿又空心,壁厚较薄,钉接螺接均不易牢固,加之竹竿易劈裂,极易节点散解。综上,传统竹结构只宜建造临时的或透风的构筑物(如:竹亭、竹廊、云南等地的竹楼等)。砖石、砖木结构基本上是堆砌型的结构体系。这类构筑物抗外力冲击的能力较差。尤其是受强震荡时易解体倒塌崩溃。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虽然有结构整体性,强度高的优点。但由于因原料资源有限,制造过程复杂消耗多,且又质量大等因素,造成耗材多,建造成本很高。且混凝土受压好,但抗拉差,且乏柔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成本低、效果好且方便使用的竹结构建筑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竹结构建筑模块,是由多种竹片基本构件组合连接而成的框架形结构件,各竹片基本构件主要由长条形竹片构成,分别形成框架的上档、下档、多个支撑档和多个加强档,多个支撑档间隔垂直连接在上档和下档之间,多个加强档间隔斜向连接在上档和下档之间。
所述的竹片基本构件包括单层竹片、双层竹片、由两片竹片夹一根木条组成的组合构件以及由每边两片竹片夹一根木条组成的加强型组合构件。
所述的上档、下档和支撑档分别采用组合构件或加强型组合构件。
所述的加强档采用长条形单层竹片或双层竹片,其与上、下档之间以30-45度夹角相连。
所述的加强档采用圆弧形单层竹片或双层竹片,其两端连接在同一个上档或下档上。
所述的多个圆弧形加强档分别连接在上档与下档的两侧,连接在同一侧的圆弧形加强档的弯曲方向相同,连接在不同侧的圆弧形加强档的弯曲方向相反。
所述的上档与下档呈弧形,所述的多个圆弧形加强档分别连接在上档与下档的两侧并且弯曲方向相同,连接在不同侧的圆弧形加强档交叉排列。
所述的上档与下档倾斜相交相连,整个建筑模块呈三角形。
所述的上档为两根,两根上档的一端钝角相交相连,另一端分别与下档倾斜相交相连,整个建筑模块呈等腰三角形。
所述的上档和下档分别为两根或两根以上,整个建筑模块呈多边形。
本实用新型的竹结构建筑模块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特点:
1、本实用新型的竹结构建筑模块的基本材料是天然、速生(成材期短5-8年)、再生力强的竹材。如能替代或部分替代钢材、水泥、传统砖等,就可以节能减排,降低大气污染,减缓有限矿产资源、木材资源的滥用,减少土地资源的被破坏,更好地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2、竹材还是一种天然的生物复合材料,是植物中可伐结构材的最好原料之一。称为“绿色黄金”。它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均强于木材和钢材:抗拉强度是木材的2倍,是钢材的3-4倍。抗压强度比木材高10%左右。(文献:<竹材化学与利用>,刘力等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抗弯强度,弹性模量,抗拉强度,抗压强度与山毛榉木材相当。还具有柔韧性好,性能稳定,收缩率小,密度小的多项优势特性。竹材制成竹片后,还有竹青面向竹黄面可以大幅度弯曲而不折断,相对两面组合可有强抗弯曲和强抗折断的特性。竹材的这诸多种特性使竹材成为自然界中构筑物结构材料的效能最高的材料之一。
3、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竹结构建筑模块的结构强度大,而结构材料的密度低质量轻,如在构筑物中使用,构筑物的上部对下部及基础的承压要求较低,使得构筑物的建造成本总体上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维成,未经李维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500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