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主轴油雾/油气全密封回收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49687.5 | 申请日: | 2008-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32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 发明(设计)人: | 赵松辰;赵书俊;赵俊迎;赵迎涛;徐新惠;杨玉芳;王湘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松辰 |
| 主分类号: | H02K5/16 | 分类号: | H02K5/16;F16C33/76;F16C33/66;F16J15/16 |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中民 |
| 地址: | 471039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主轴 油气 密封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主轴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电主轴油雾/油气全密封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电主轴又叫电子轴、磨头、磨杆、砂轮轴、高速电机和高速主轴等。目前,在各高速旋转设备上应用电主轴大多是由滚动轴承支撑的,基本是采用油雾/油气润滑的。为了保证电主轴的高速运转性能,使用时有部分油雾/油气从主轴的前端溢出,避免杂质侵入电主轴影响其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由于油雾/油气的溢出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造成浪费,而且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对一些环境要求高的场合,只能采用降低转速,降低刚性。采用润滑性能差的油脂进行润滑,由此会影响到电主轴的工作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由此产生,提出一种电主轴气堵回收装置。解决油雾/油气溢出污染环境的问题,节约能源,保证电主轴高速运转性能,适应于任何场合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在现有由电机、壳体、主轴、轴承、前小盖和前大盖构成的电主轴的结构基础上,在电主轴的端部设置有端盖,该端盖与主轴的连接部位为密封气环,在端盖上设有压缩气体气道和环形气槽,压缩气体气道的进气端经在前大盖和壳体上设有的进气气道与外部气源连通,其出气端分别与环形气道和密封气环连通;环形气道位于端盖的后端部并与前小盖上的排油雾/油气孔连通,其油雾/油气排出口经在前大盖和壳体上设有的油雾/油气回收气道与外部的回收装置连通;在壳体和前大盖上还设置有油雾/油气气道,该油雾/油气气道的出口端位于轴承的内、外套圈之间。
本实用新型采用气堵法将油雾/油气全部堵在主轴内部,这样避免杂质侵入电主轴内,不仅保证了电主轴的高速运转性能,而且可回收油雾/油气,消除了污染,避免浪费。进入端盖气环的气压还可使高温区工作的高速主轴中的转轴从外边传入的热量起到冷却作用,对轴承的正常运转起到保护作用。对于较小的高速主轴的转轴起到辅助支撑作用,从而提高其刚性,能更充分发挥其高速性能。并使电主轴的应用领域拓展。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机,2、壳体,3、主轴,4、轴承,5、前小盖,6、油雾/油气孔7、前大盖,8、端盖,9、油雾/油气回收气道,10、密封气环,11、压缩气体气道,12、环形气道,13、进气气道,14、油雾/油气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给出本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下:
如图1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例是在现有主要由电机1、壳体2、轴承4、前小盖5、前大盖7构成的电主轴的结构基础上,在电主轴的端部设置有端盖8,该端盖8与主轴3的连接部位间隙,该间隙即为密封气环10。在端盖8上设有压缩气体气道11和环形气道12,压缩气体气道11的进气端经在前大盖7和壳体2上设有的进气气道13与外部气源连通,其出气端分别与环形气道12和密封气环10连通。环形气道12位于端盖8的后端部,其上开有多个气孔与前小盖5上原有的排油雾/油气孔6连通,环形气道12的排油雾/油气口经在前大盖7和壳体2上设有的油雾/油气回收气道9与外部的回收装置连通。在壳体2和前大盖7上还设置有油雾/油气气道14,其中壳体2的油雾/油气气道14轴向设置与外部的油雾/油气发生器连接、前大盖7上的进气气道13为径向设置,其出气部位位于轴承4的内、外套圈之间。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由压缩机将2-3个气压的压缩气体(空气、惰性气体等)通过壳体2和前大盖7上的进气气道13进入端盖8上的压缩气体气道11中,由压缩气体气道11的出气端分别进入环形气道12和密封气环10,进入密封气环10的压缩气体从主轴3与端盖8连接部位的间隙喷出形成环形压力气圈,达到封堵油雾/油气的目的;进入环形气槽12的压缩空气与油雾/油气混合后通过油雾/油气回收气道9与外部的回收装置连通。由油雾/油气气道14进入的油雾/油气喷射到轴承之内,对轴承进行润滑后,从排油雾/油气孔6流至环形气槽12与其内的压缩气体混合后经前大盖7和壳体2上设有的油雾/油气回收气道9与外部的回收装置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松辰,未经赵松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96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外转子电机端盖
- 下一篇:三层复合型电缆中间接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