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烧结机台车薄篦条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7740.8 | 申请日: | 200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58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奎堂;代慧;宋永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代慧 |
主分类号: | F27B21/02 | 分类号: | F27B21/02;F27B21/08 |
代理公司: | 安阳市智浩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庄正敏 |
地址: | 455004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烧结 机台 车薄篦条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冶金行业中的烧结机领域。
二、背景技术
烧结机台车的作用是在烧结机的头部接受烧结混合料,经点火器点火后,在运送过程中混合料完成烧结,台车到达烧结机机尾时卸料。台车篦条排列在台车梁上形成烧结床,篦条的作用是:既要把烧结料保持在台车上,又要保证有足够的透气性,以利于烧结过程的进行。因为台车篦条的通风阻力约占所有阻力的70%,而风机的电耗约占烧结工序总电耗的40%以上。所以,台车篦条的透气性直接影响烧结机的生产效率和风机的电耗。篦条间的缝隙的宽度是一定的,篦条的厚度决定了台车的透气性、电耗。可以说,台车篦条的厚薄直接影响着烧结机生产效率的发挥和电耗的降低。在篦条寿命相同的情况下,单位产品篦条消耗的高低,也就是生产每吨绕结矿消耗篦条的重量,取决于篦条的重量,现有的篦条较重。现有的烧结机台车篦条都是单根的,并且两端都必须有上挂腿和下挂腿,以保证其安装固定,其横截面呈上宽下窄的梯形状。篦条的寿命取决于通风缝两侧篦条体侧的磨损程度,篦条上部两侧磨损到一定程度,通风缝变得过宽,就会造成大量漏料,尽管篦条下部并没有磨损坏,也不得不更新篦条。篦条下部的厚度只是为了满足刚度的需要才加厚加重了篦条,这部分篦条体也就随着篦条的整体报废而白白浪费掉。现有烧结机台车篦条的技术缺陷:一是篦条太厚,减少了通风缝的数量,增加了台车篦条的通风阻力,导致透气性差而降低了烧结机的生产效率,并增加了电耗;二是篦条体厚,尤其是为保证刚度需要,篦条体下部增加了厚度和重量,导致了不必要的篦条消耗升高。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重量较轻,通风较好,生产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烧结机台车薄篦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有多根篦条体组成,篦条体的两端做有上挂腿,上挂腿的上面设置有凸条,在中间的两个篦条体的两头下端做有下挂腿,相邻篦条体之间设有通风缝,篦条体之间设计有立筋连接,将所有篦条体连接成一体,两下挂腿之间设计有竖筋和平筋,将两个下挂腿连接成一体,篦条体的上部呈T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重量轻,通风好,烧结效率高,使用寿命长。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并报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D—D剖面图
图3是图1的E—E剖面图
图4是图2的A—A剖面图
图5是图2的C—C断面图
图6是图2的B—B剖面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图3、图4、图5、图6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细节与工作情况。本实用新型是有多根篦条体3组成,篦条体3的两端做有上挂腿6,上挂腿6的上面设置有凸条5,在中间的两个篦条体3的两头下端做有下挂腿7,相邻篦条体3之间设有通风缝1,篦条体3之间设计有立筋2连接,将所有篦条体3连接成一体,两下挂腿7之间设计有竖筋9和平筋10,将两个下挂腿7连接成一体,篦条体3的上部8呈T型结构。本实用新型烧结机台车薄篦条由二根以上篦条体3组成,篦条体3上部8宽,下部12窄。由上部8的宽度和高度来保证耐磨性和寿命,由下部12的高度来保证刚度。各篦条体3之间设置通风缝1,由立筋2将篦条体3相互连接,增加了篦条体3的刚度,所以可最大限度地减薄篦条体3的厚度,达到增加台车通风缝数量和减轻重量的目的。所有篦条体3的同一端与一个上挂腿6相连,中间二根篦条体3两端下部分别连接一个下挂腿7。两个下挂腿的直弯处和端部,分别由竖筋9和平筋10把下挂腿7连接成一体,来增加下挂腿7的刚度和强度,满足了本实用新型烧结机台车薄篦条组安装固定的要求。两侧的篦条体3不带下挂腿7,从而减少了下挂腿,又减轻了重量。上挂腿6的上部与所有篦条体3相对应地设置了凸条5,来加大上挂腿6的抗弯能力,并起到延长上挂腿6寿命的作用。上挂腿6的两侧均设计了工艺凹坑11,进一步减轻了重量。篦条体3的下部12外侧面上设计有凸台4,保持本实用新型烧结机台车薄篦条在组装时保持相互之间通风缝的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代慧,未经代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77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