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机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7505.0 | 申请日: | 2008-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84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士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士学 |
主分类号: | H02J9/02 | 分类号: | H02J9/02;H02J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35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机,尤其是指一种具有防爆功能的手机。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手机在具有爆炸性气体或液体挥发的危险场所(例如化工厂、加油站等)使用时,容易发生因诸如电路短路之类的原因而导致电池过放电进而引发爆炸的事故,造成财产损失并危及人身安全。针对上述情况,人们研发出具有防爆功能的手机,使其可适用于爆炸性危险气体环境,例如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7年8月29日授权公告的专利号为ZL200620031178.3的实用新型专利即公开了一种防爆手机,其在手机的电池放电回路中接入一具有短路保护作用的差分电路,当因负载短路而导致手机电池放电电流过大时,差分电路可切断负载通路,从而起到防爆的作用。上述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手机虽具有防爆的功能,但采用差分电路作为防爆用电路,其电路结构略嫌复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爆电路结构简单、防爆性能良好的防爆手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而实现的:一种手机,包括有一手机本体,所述手机本体的电池连接电极与电池之间设置有一齐纳安全栅电路,所述齐纳安全栅电路包括有至少一限流电阻及至少一齐纳二极管,所述限流电阻串联于所述电池连接电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之间,所述齐纳二极管并联连接于所述电池的两极,其负极与所述电池的正极电连接,正极与所述电池的负极电连接。
上述手机中,所述手机本体的充电接口电极与所述电池之间还连接有一单向导通电路,所述单向导通电路由至少一与所述电池串联且同极连接的二极管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当发生诸如手机电路短路而导致电池过放电时,连接于电池连接电极与电池之间的齐纳安全栅电路可起到降压限流的作用,使电池输出的能量被控制在安全值之内,避免引发爆炸事故,故而,本实用新型可于爆炸性气体危险场所中使用,且齐纳安全栅电路由限流电阻及齐纳二极管构成,其电路结构较为简单,具有故障率低、成本低廉的优点;当手机的充电接口电极处发生短路时,由于单向导通电路的存在,阻碍了电池向充电接口电极输出过大的能量,避免了于充电接口处产生高温而引发爆炸,这进一步增强了手机在爆炸性气体环境中使用的安全性,而单向导通电路由二极管串联而构成,其电路结构极为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手机包括有一手机本体(图中没有示出),手机本体的电池连接电极10与电池BAT1之间设置有一齐纳安全栅电路20,该齐纳安全栅电路20包括有两限流电阻R1、R2及两齐纳二极管ZD1、ZD2,其中,两限流电阻R1、R2串联连接于电池BAT1的正极与电池连接电极10之间,两齐纳二极管ZD1、ZD2并联连接于电池BAT1两极之间,所述齐纳二极管ZD1、ZD2的负极与电池BAT1的正极电连接,阳极与电池BAT1的负极电连接。
当发生诸如手机电路短路而导致电池BAT1过放电时,限流电阻R1、R2对电池BAT1所产生的过大电流起到限流的作用,同时,齐纳二极管ZD1、ZD2反向击穿而对电池BAT1所产生的过高电压起到稳压的作用,使电池BAT1输出的能量被控制在安全值之内,避免因电池BAT1的过放电使手机产生高温或电火花而引发爆炸事故,故而,本实用新型可于爆炸性气体危险场所中使用,而从上可以看出,齐纳安全栅电路的电路结构较为简单,其具有故障率低、成本低廉的优点。
最为适宜地,限流电阻D1、D2应选用线绕式或金属膜大功率电阻,其功率应满足从电池连接电极10短路时的最大功率的1.5倍。
显而易见地,针对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电路结构,也可将限流电阻R1、R2串联连接于电池BAT1的负极与电池连接电极10之间,其所起的作用相同于上述实施例的连接方式。
在电池BAT1与充电接口电极30之间连接有一单向导通电路40,该单向导通电路40由两串联连接后与电池BAT1同极连接的二极管D1、D2构成。所谓同极连接,是指当单向导通电路40连接于电池BAT1的正极与充电接口电极30之间时,串联后的二极管D1、D2的正极与电池BAT1的正极连接,当单向导通电路40连接于电池BAT1的负极与充电接口电极30之间时,串联后的二极管D1、D2的负极与电池BAT1的负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士学,未经陈士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75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