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4245.1 | 申请日: | 200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715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9 |
发明(设计)人: | 方小红;赵彦民;冯金晖;杨立;李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R31/26 | 分类号: | G01R31/2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凤 |
地址: | 300381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薄膜 太阳电池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电池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薄膜太阳电池由于其独特的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为了表征其性能对于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由于没有专用用于测试薄膜太阳电池装置,测试薄膜太阳电池性能时,在单体电池上引出上下电极,对于小面积单体电池测试而言,若每个单电池均引出上下电极用于连接测试是相当麻烦和不容易的;对于柔性衬底制成的柔性薄膜太阳电池,采用引出的电极连接在测试仪器上,由于薄膜太阳电池有其特有的柔性,测试时难以保证薄膜太阳电池的平整性;因此影响薄膜太阳电池单体电池测试时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很方便的保证薄膜太阳电池测试时的平整性,保证薄膜单体电池测试时的准确性,并且简单、方便、快捷的一种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装置,其特点是:包括可放置薄膜太阳电池的样品台,样品台上设置有固定电池用的样品夹,样品台上还设置有可以上下左右前后移动、保证与单体电池正、负电极接触的两个探针,两个探针上分别设置有与测试仪器连接的引出导线。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样品台上还设置有探针插槽,由穿过探针插槽和探针的螺钉和探针上的探针旋钮将样品台和探针连为一体。
所述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装置,其特点是:所述探针侧面设置有探针旋钮。
所述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装置,其特点是:所述探针插槽位于样品夹两侧,每侧有相互平行的4条探针插槽。
所述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装置,其特点是:所述探针上面有两个探针旋钮,探针侧端有一个探针旋钮。
所述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装置,其特点是:所述样品台放置电池的部分为空心,所述样品夹位于样品台空心的边缘处。
所述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装置,其特点是:所述样品台为厚度1—2cm的不锈钢板。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装置由于在样品台上设置了固定电池用的样品夹,保证薄膜太阳电池测试时的平整性;采用可以上下左右前后六方位移动、与单体电池正、负电极接触的两个探针,两个探针上分别设置有与测试仪器连接的引出导线,保证了薄膜单体电池测试时的准确性;该装置能够很方便的测试非晶硅、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还可以很方便的测试刚性衬底、柔性衬底太阳电池,同时也可用于测试CdTe等不同种类的薄膜太阳电池测试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装置示意图。
图中,1-测试台,2-探针插槽,3-待测电池,4-电池夹,5-探针,6-探针旋钮,7-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图1详细说明如下:
参照附图1,选用厚度为1—2cm不锈钢板,将中部加工成空心作为测试台1,中部的空心作为电池槽,用于放置待测电池3,两侧边缘配有电池夹4,样品夹4由固定在样品台空心边缘的固定条和固定条下面的压头构成,用于固定作为待测电池3的玻璃或柔性衬底的薄膜太阳电池;电池槽左右两侧各加工四个探针插槽2,每侧探针插槽2上面放置一个可在探针插槽2中移动的探针5,由穿过探针插槽2和探针5的螺钉和探针旋钮6将测试台1和探针5连为一体,由探针旋钮6紧固探针5在插槽中可调整探针的位置;探针5上端有两个探针旋钮6,探针5侧面有一个探针旋钮6,通过探针5上端的探针旋钮6和探针5侧面的探针旋钮6保证探针全方位水平调节,探针5上与待测电池3接触的针尖部分通过紧固螺钉可在探针5中上下调节,探针5上分别引出导线7,与测试仪器相连,即可用于薄膜太阳电池的测试。
工作原理:将多个待测电池3分别置于测试台1中部的空心处,调节电池夹4,使测试台1中的待测电池3保持平整,将两个探针5置于探针插槽2中,调整探针旋钮6,使探针5针尖分别位于所需测试的电池单体正负极上,将探针5上的导线7与测试仪器相连,既可测试电池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424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