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固相二氧化氮气体采样管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2247.7 | 申请日: | 200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57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袭著革;杨红莲;张华山;杨丹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22 | 分类号: | G01N1/2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宏祥 |
地址: | 30005***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氮 气体 采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用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固相二氧化氮气体采样管。
背景技术
NO2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NO2除自然来源外,还来源于汽车、柴油机排放的尾气和火力发电厂、化工厂、化肥厂、垃圾焚烧等的排放以及烟道气。人体吸入高浓度的NO2可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从而引起肺水肿和肺纤维化甚至死亡;呼吸系统有问题的人,如哮喘病患者,较易受NO2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NO2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障碍。此外,NO2还是地球表面产生光化学烟雾、酸雨形成、臭氧层的破坏和温室效应等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因此NO2是大气环境监测和环境卫生监督部门的重点检测项目之一。
目前检测环境空气中的NO2方法主要有气体检测管、仪器法和Saltzman溶液吸收法。气体检测管检测速度快,但检测结果误差比较大,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5%;一次测定最大相对误差小于25%,即可符合国家标准GB7230-87的要求。离子色谱法、激光激发的荧光检测法和离子化质谱法等仪器法,检测灵敏度高,但仪器设备和分析成本费用较高;便携式二氧化氮检测仪产品,因受传感器灵敏度等条件的制约,对所测气体的浓度分辨率通常为0.1ppm,不适合低浓度NO2气体的检测。
改进的Saltzman法[10]为国家推荐标准,采用多孔玻板吸收管来采集NO2,吸收夜和显色液含有相同的化学成分,最终生成的偶氮化合物受温度和光线影响较大,由于采样和显色同时发生,采样时和采样后需避光,采样后的样品需要尽快测定;同时大批量现场采样时,需带大量吸收液和显色液和多孔玻板吸收管,不便于运输和储放,给现场大批量采样带来诸多不便。NO2气体的被动扩散式采样,虽然解决了“采样和显色同时发生和携带不方便”问题,但被动扩散式采样时间较长,现场采样数据受不确定影响因素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以Saltzman法为基础,适合低浓度NO2气体的检测,且采样时间短,采样时,无需携带大量吸收液和显色液和多孔玻板吸收管,便于运输和储放的一种固相二氧化氮气体采样管。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固相二氧化氮气体采样管,包括设置有封堵的管体,所述管体内设置有含10%的三乙醇胺、1%的二乙醇胺和1%的甘油合成吸收液的聚丙烯纤维丝束条。
所述聚丙烯纤维丝束条的长度为4-10cm。
所述管体为玻璃、塑料其中的一种材料制成。
所述管体的长度为180-220mm,内径为4-6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聚丙烯纤维丝束作为一种过滤材料,常用于香烟烟气的过滤,具有化学惰性,过滤效果好,阻力小,吸水率低,抗霉抗菌和原料来源丰富等特点,本实用新型采用聚丙丝束作为吸收液的载体,该丝束每条丝直径为微米级,丝束顺管长方向排列,丝间形成数千条微管,表面积很大,空气中二氧化氮气体通过聚丙丝束时很容易被吸收。
固相二氧化氮气体采样的吸收液为不含显色成分的吸收液,因此在采样过程中和样品保存时,不存在偶氮化合物对光和温度敏感的问题;同时固相采样管中已含有吸附液,外出采样时,不需携带大量采样液,解决了“采样和显色同时发生和携带不方便”问题。
本实用新型固相二氧化氮气体采样管可用于现场环境和室内空气中大批量二氧化氮的采样工作。
本实用新型采用10ml洗脱液对采样管采集的二氧化氮进行洗脱,洗脱率大于99%,二氧化氮在固相填充材料上没有吸附残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聚丙烯纤维丝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固相二氧化氮气体采样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22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