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用补强降噪材料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41847.1 | 申请日: | 2008-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80809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林;金渊炯;李林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静达保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肖莉丽 |
地址: | 301712天津市武***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用补强降噪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补强降噪材料。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工业为追求轻质、舒适、低能耗的特点,大有减薄汽车车身钢板的趋势。目前,车辆的大部分部位的钢板均由厚度为0.7-1.6mm的薄铁板构成,钢板厚度降低的同时也带来车身部件刚度变低、耐久性差及噪音增大的现象,特别是车门等处的薄钢板,很难满足侧面碰撞的要求,给驾驶者的安全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由于钢板厚度的降低,使车门、护板、车身、发动机罩盖和行李箱盖、加长车的侧围、顶棚等部位,受到外部的冲击时容易发生弯曲现象,声音也能直接传到车辆的内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与汽车钢板具有同等的硬度,单位面积重量轻、强度高,与汽车钢板结合在一起,可以防止钢板变形、生锈,降低车体重量,提高刚性、减小振动的汽车用补强降噪材料。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汽车用补强降噪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面层、底层隔离层,在面层与底层隔离层之间设置有胶层,所述面层为不锈钢箔板、铝箔板、玻璃布、合成树脂片、合成橡胶片、皮、布、玻璃丝布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胶层为热固化型环氧树脂胶。
其中胶层厚度在0.8~3.0mm范围内,面层的厚度在0.1~1.0mm范围内。
所述面层和胶层内设置有多个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的密度为每平米8000~16000个孔,所述排气孔为直径在0.5~1mm范围内的圆孔。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补强降噪材料具有与汽车钢板同等的硬度,与钢板初粘力和永久粘接力好,故能对汽车钢板起到很好的补强作用。而且,单位面积重量轻、强度高。与汽车钢板结合在一起,可以防止钢板变形、生锈,能够降低车体重量,提高刚性、减小振动,从而,使汽车在满足轻质、舒适、低能耗要求的同时,能够保障车辆的安全性和整体强度。
2.本实用新型的补强降噪材料可以根据汽车不同部位所需刚性的要求,设计成不同形状和规格的制品,避免了应力集中对汽车外观的影响。
3.本实用新型的补强降噪材料还可以更改汽车结构设计的缺陷,在刚性较差的部位粘贴本实用新型的补强降噪材料,可以避免设计后期更改的麻烦。而且,也可以减少车身支架焊接的数量,提高生产节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用补强降噪材料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汽车用补强降噪材料的剖视图,包括面层1、底层隔离层3,在面层与底层隔离层之间设置有胶层2,其中,面层为不锈钢箔板、铝箔板、玻璃布、合成树脂片、合成橡胶片、皮、布、玻璃丝布中的任意一种。面层的厚度在0.1~1.0mm范围内。所述胶层为热固化型环氧树脂胶,胶层厚度在0.8~3.0mm范围内,底层隔离层采用隔离纸。
若产品面积较大,在面层和胶层内设置有多个排气孔4。排气孔透过面层和胶层,或离胶层下面约0.5mm不透过。
所述排气孔的密度为每平米8000~16000个孔,所述排气孔为直径在0.5~1mm范围内的圆孔。若产品宽度不超过100mm,长度不超过200mm时也可以不用排气孔。
成型加工时,把准备好的热固化型环氧树脂胶通过数控挤出机挤出,通过辊压将隔离层、面层分别附在挤出机挤出的胶层的两面上。再经切割机切割,经打孔机在产品的表面打孔,最后辊压成型、包装完成整个生产工序,得到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用补强降噪材料。
使用时,在车体焊接车间或喷漆车间粘贴,用瞬间的猛力揭下附在产品上的隔离纸,将产品粘贴在需要粘贴的部位,用力按压即可。在油漆车间随着电泳烤漆线,或油漆烘干线,慢慢变硬,并与车身牢固地粘接在一起。
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所公开的涉及一种汽车用补强降噪材料进行了特别描述,以上描述的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有的变化和修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静达保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静达保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18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