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沿面式臭氧发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0726.5 | 申请日: | 2008-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85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蒋茂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茂虎 |
主分类号: | C01B13/11 | 分类号: | C01B13/11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伍孝慈 |
地址: | 610000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沿面式 臭氧 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臭氧发生装置,特别是一种沿面式臭氧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在采用光技术来分析原油及其衍生产品中氮元素含量这一类分析仪器中,臭氧作为强氧化剂,使NO变成激发态的NO:,并跃迁到基态,发射出光子,然后,通过对这些光子的检测,测定出样品中的氮含量。因此,产生强氧化剂的臭氧发生装置是此类分析仪器中的重要部件之一。传统的臭氧发生装置采用点面放电方式,或电解方式,结构复杂、瞬间放电效率低,无法适用于此类分析仪器领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制作工艺简单、瞬间放电效率高、无污染、可循环再利用的沿面式臭氧发生装置。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沿面式臭氧发生装置,包括发生腔和两个电极,发生腔的腔壁由同一中心轴的双层玻璃管套接而成,内层玻璃管所封闭的空间为发生腔,两层玻璃管之间,形成导电流体或导电粉末填充室,外层玻璃管上设有导电流体或导电粉末注入口和排出口,将导电流体或导电粉末注入两层玻璃管之间,形成一个电极,发生腔中心部位有一圆柱状金属芯棒,芯棒一端有轴向进气口和通向发生腔的径向通孔,芯棒另一端有塑料顶柱,顶柱上有轴向出气口和通向发生腔的径向通孔,芯棒外包裹铝膜,该金属芯棒构成另一电极,两电极分别与引出导线相连。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金属芯棒和塑料顶柱上的径向通孔为十字形径向通孔。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导电流体为氯化钠溶液。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取沿面放电方式,大大提高瞬间放电效率,有利于臭氧形成,而且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成本低廉,还可以对导电流体和玻璃管不断回收再利用,无污染,保护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内层玻璃管1套接在加工有注入口4和排出口6的外层玻璃管2中,并结合封闭形成一双层玻璃壁中空筒,内空的筒壁构成导电流体填充室3,用塞子5盖紧排出口6后,将氯化钠溶液充当导电流体17从注入口4灌入填充室3,灌满后用塞子5封闭注入口4,导线7穿过注入口4的塞子后插在氯化钠溶液中,该双层玻璃壁中空筒所封闭的空间即为发生腔8,充有氯化钠溶液的腔壁即为筒状电极,包裹有铝膜9的圆柱状金属芯棒10紧闭套接密封盖11后插在发生腔8中心,密封盖11压接密封垫圈18后封盖在双层玻璃壁中空筒筒口,有导线7埋设在密封盖11内部,与芯棒环绕接触,芯棒10根部有轴向进气口12和径向通孔13,带有出气口15和径向通孔16的聚碳酸酯顶柱14也穿在一个密封盖12当中后插在发生腔中心,顶住芯棒10,密封盖12压接密封垫圈18后盖接在双层玻璃壁中空筒的另一筒口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茂虎,未经蒋茂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07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溶气气浮装置
- 下一篇:气体直接加热型二氧化氯发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