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震前报警地动仪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0465.7 | 申请日: | 2008-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00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张运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运坤 |
主分类号: | G08B21/10 | 分类号: | G08B21/1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詹永斌;吴彦峰 |
地址: | 621700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报警 地动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震仪,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地震预报和报警功能的震前报警地动仪。
背景技术
目前在市场上的地震报警器基本上都是在地震已经发生后的振动报警,也有日本等国家生产的利用了地震发生时地震横波和纵波的时间差来进行报警的地震报警器,这些报警器都是在地震已经开始发生的时候或是已经发生尚未到达本地的时候才能起到作用,从而留给人们逃生的时间很少或是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反应,所以其实际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对于极震区用处不大。传统的预测地震有关测量地磁方面地震仪有地磁仪、磁偏角仪和磁通门,它们虽然能够记录到大地磁场数据和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但是却对“地震发生前的较小的脆性岩层瞬间破裂和较小的塑性岩层的突变,同时伴随着热光电磁能、化学能的瞬间较小的突变”反映较差,所以其实际作用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地震发生前的较长时间内提供预报功能的震前报警地动仪。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实现的:震前报警地动仪,包括外壳、光源、支架、线、磁铁一、磁铁二、指南针、皮垫和光控报警器,其中外壳为中空,光源固定在外壳内部的左侧,支架固定在外壳内部的中部,光控报警器固定在外壳内部的右侧,磁铁一的外面包裹有皮垫并与指南针固定在一起,指南针在磁铁的上方且通过线悬挂在支架上,磁铁二固定在光控报警器上且磁铁一与磁铁二之间的距离处于引斥力平衡的临界点,光源、指南针和光控报警器的投影面的中心处在同一投影线上。
所述外壳为部分透明的结构。
从地震预报的原理方面来说,伴随着地震的来临,是一个承载着热光电磁能、化学能的地壳、地幔与地心逐渐失去原有平衡的过程,由于地壳岩层的非均匀性和脆性,会出现较小的脆性岩层瞬间破裂和较小的塑性岩层的突变,同时伴随着热光电磁能、化学能的瞬间较小的突变。用处于引斥力平衡的一对磁铁进行观测,会发现上述热光电磁能、化学能的瞬间较小的突变,会出现瞬间摆动,本实用新型的震前报警地动仪实际上就是通过捕捉“地震发生前的较小的脆性岩层瞬间破裂和较小的塑性岩层的突变,同时伴随着热光电磁能、化学能的瞬间较小的突变”进行报警的,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可以看出,当地震前的热光电磁能、化学能的瞬间较小的突变时,指南针和处于引斥力平衡的一对磁铁会出现瞬间摆动,即作出位移和振动,这时在光源的作用下,其在光控报警器上的投影将发生变化,光控报警器将根据变化进行预报报警。首次报警与以后数次报警的时间越长,或是报警的次数越多,表示地震震级越大,或是距离震中越近。
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捕捉地震发生前的热光电磁能、化学能的瞬间的突变,能够在地震发生前的较长时间内提供地震预报,使更多的人能够有足够的时间逃生,从而确保在位于震中区域及附近波及区域的人的生命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1是外壳 2是光源 3是支架 4是磁铁一
5是指南针 6是光控报警器 7是线 8是皮垫 9是磁铁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优选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震前报警地动仪,包括外壳1、光源2、支架3、线7、磁铁一4、磁铁二9、指南针5、皮垫8和光控报警器6,其中外壳1为中空,光源2固定在外壳1内部的左侧,支架3固定在外壳1内部的中部,光控报警器6固定在外壳1内部的右侧,磁铁一4的外面包裹有皮垫8并与指南针5固定在一起,指南针5在磁铁4的上方且通过线7悬挂在支架3上,磁铁二9固定在光控报警器6上且磁铁一4与磁铁二9之间的距离处于引斥力平衡的临界点,光源2、指南针5和光控报警器6的投影面的中心处在同一投影线上。
所述外壳1为部分透明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运坤,未经张运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046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卧式自吸离心泵
- 下一篇:移动硬盘插头吸附盖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