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压开关操作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39962.5 | 申请日: | 2008-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61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钱璿;李孝臣;翟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维益埃电气有限公司;钱璿 |
主分类号: | H01H31/10 | 分类号: | H01H3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300北京市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开关 操作 机构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压开关操作机构,尤其是一种高压开关设备中对真空负荷开关和真空接地开关实现分合闸操作一体化的连锁操作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高压开关设备中一般负荷开关和接地开关的操作机构为分体式,所谓分体式,是指负荷开关有独立的操作机构,接地开关也有一独立的操作机构,为了实现它们之间的联锁,要专门设计一套联锁的机构或联锁装置来实现,这样必然会在安装过程中造成相对较复杂的工序,而且操作机构与联锁部分的调整难度也相对增加,且体积也会相对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操作可靠、安装简单、成本低、体积小的连体式高压开关操作机构。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压开关操作机构,包括负荷开关操作机构和接地开关操作机构,负荷开关操作机构和接地开关操作机构结构上连为一体,且两种开关操作机构之间设有操作连锁装置。
负荷开关操作机构包括负荷开关操作孔、负荷开关传动轴和负荷开关储能弹簧,负荷开关储能弹簧和负荷开关传动轴相连接,负荷开关操作孔和负荷开关传动轴相连接。
接地开关操作机构包括接地开关操作孔、接地开关传动轴和接地开关储能弹簧,接地开关储能弹簧和接地开关传动轴相连接,接地开关操作孔和接地开关传动轴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高压开关操作机构采用弹簧拉伸储能方式,当传动轴转动时弹簧拉伸储能,过死点后能量释放,带动开关进行分合闸动作。
操作连锁装置包括有一设置在负荷开关操作机构和接地开关操作机构之间的挡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压操作机构将负荷开关操作机构与接地开关操作机构设计为一整体,并巧秒的将联锁加入到传动轴上,实现了互锁,不但成本大大降低,操作可靠、安装简单,而且体积进一步得缩小了许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在此之前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词语不能限定解释为通常的含义或辞典中的含义,而应当立足于为了以最佳方式说明其实用新型发明人可以对术语的概念进行适当定义的原则解释为符合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含义和概念。随之,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实施例和附图中表示的结构只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之一,并不能完全代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因此应该理解到对于本实用新型而言可能会存在能够进行替换的各种等同物和变形例。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高压开关操作机构主要有负荷开关操作孔1、接地开关操作孔2、负荷开关传动轴3、接地开关传动轴4、负荷开关储能弹簧5、接地开关储能弹簧6和联锁装置7组成。通过操作手柄在操作孔1或2内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转,实现开关的分合闸;通过在负荷开关与接地开关之间设置的连锁装置7,便可实现两开关间的互锁,即:负荷开关在合闸位置时,接地开关操作孔被联锁装置所设的档板所遮住,操作手柄无法插入到操作孔内,所以无法操作接地开关合闸;同样接地开关在合闸位置时,负荷开关操作孔被联锁装置所设的档板所遮住,所以无法操作负荷开关合闸。这样便主动防止了误操作,从而实现了联锁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高压开关操作机构采用弹簧拉伸储能方式,当传动轴转动时弹簧拉伸储能,过死点后能量释放,带动开关进行分合闸动作。本实用新型高压开关操作分别通过绝缘拉杆连接组合式高压开关设备的两个真空泡固封极柱单元的动触点。另外操作机构加装电动机8后,便可实现电动操作,加装FTU装置后,就可以实现远方监控。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本发明已参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和举例说明,但是并不意味着本发明限于这些描述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中衍生出许多不同的变体,它们都将覆盖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真实精神和范围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维益埃电气有限公司;钱璿,未经北京维益埃电气有限公司;钱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99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