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马达与变速箱连结的接口模块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39348.9 | 申请日: | 2008-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00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 发明(设计)人: | 杜侑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剩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5/04 | 分类号: | H02K5/04;F16H57/02;H02K7/116;F16H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 军;张 瑾 |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马达 变速箱 连结 接口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连结于马达及变速箱之间的接口模块,借所述的接口模块可以使马达与变速箱的替换性增加而不受到特定厂牌规格的限制。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引擎,通过启动齿轮连结变速箱的扭力转换器加以驱动。基于兼容性的问题,各车厂设计的变速箱只能匹配连结自家车款的引擎,若要替换其它厂牌改装,则必须大费周折变更其规格及部件,对车主而言无疑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
再者,油价的高涨及环保意识抬头,电动车已成为未来重要的代步工具之一。马达是电动车中传送动力的主要来源,如果要将原有汽/柴油引擎改由电动马达传输动力,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与变速箱之间连结的兼容性问题,马达的输出轴无法与既有汽车的变速箱匹配而必须变更既有的规格。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增加马达与变速箱替换性的马达与变速箱连结的接口模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接口模块,用以连结于马达及变速箱之间,包括马达,具有输出轴传动变速箱;变速箱,具有外壳,该外壳对应马达的一侧具有开放部,该外壳内至少配置有扭力转换器;用以密封变速箱的变速箱盖,及相容于所述变速箱盖的连结器;变速箱盖外观轮廓相同于前述变速箱的开放部,其至少具有提供马达输出轴穿过且互不干涉的配置孔,该配置孔的外周分布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贯穿该变速箱盖的安装孔,借安装孔将该变速箱盖安装于该变速箱的外壳,将变速箱的开放部密封;所述连结器至少具有相对的第一接面及第二接面,第二接面连结变速箱的扭力转换器,第一接面连结马达输出轴;在该第一接面接近中心部位具有朝马达方向突出的轴套,该轴套内具有预定深度的轴孔且兼容马达输出轴,在马达输出轴插入轴孔后旋转时,可以干涉连结器同步带动运转。
前述各构成组件的配置,依序为变速箱、连结器、变速箱盖及马达,连结器介于变速箱与变速箱盖之间,变速箱盖配置于马达与连结器之间,马达的输出轴穿过该变速箱盖的配置孔,并串联该连结器及该变速箱的扭力转换器运转。
借此模块化接口,可以节省在马达与变速箱变更设计时因匹配关系所需的零件,例如:改变变速箱规格时,不需要更改马达的规格,以增加变速箱或马达的替换性,不受到特定厂牌规格的限制而提高使用效率;尤其是汽车引擎改以电动马达驱动时也可适用,可以大幅降低改装或生产制造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马达与变速箱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接口模块连结的分解图;
图2为以剖面揭示马达与变速箱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接口模块连结的组合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变速箱盖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连结器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马达输出轴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3 变速箱 30 变速箱盖
301 配置孔 302 安装孔
31 外壳 310 开放部
32 扭力转换器 320 安装部
4 连结器
40 连结器的第一接面 41 连结器的第二接面
401 轴套 402 轴孔
h 轴孔深度 403 轴孔深度的底面
404 定位孔 42 安装孔
5 马达
50 输出轴 502 驱动部的终端面
503 连结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用以密封变速箱3的变速箱盖30,及相容所述变速箱盖30的连结器4,所述连结器4至少具有相对的第一接面40及第二接面41,第二接面41连结变速箱3的扭力转换器32,第一接面40连结马达5输出轴50。
前述各构成组件的配置,依序为变速箱3、连结器4、变速箱盖30、及马达5,换言之,连结器4介于变速箱3与变速箱盖30之间,变速箱盖30配置于马达5与连结器4之间,通过马达5的输出轴50串联所述变速箱盖30及连结器4;其中,如图5所示,马达输出轴50传动变速箱3的轴向自由端具有多边形的驱动部501,驱动部501的终端面502配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结孔503用以与连结器4对应并构成连结及驱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剩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剩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934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