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回转车的驱动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36920.6 | 申请日: | 2008-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46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许美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美燕 |
主分类号: | B62K17/00 | 分类号: | B62K17/00;B62M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转 驱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驱动机构,特别是指一种可产生反复回转运动,并通过单向传动机构带动车轮,进而驱动车体前进的回转车的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一般滑板车的驱动方式不外传统的脚力驱动及近年来发展的电动驱动两种方式。前者的脚力驱动是指由使用者单脚站立在站板上,并以另一只脚施力踩踏地面即可推动车轮滚动并驱动滑板车前进。而电动驱动者则是在滑板车上装设蓄电池及电动马达,以蓄电池供应电动马达所需电力,再以电动马达提供的动力驱动滑板车体。
以上述二种驱动方式而言,传统的脚力驱动方式由于必须频繁的踩踏地面以推动车体前进,故在踩踏地面时,极容易有误踩踏在泥泞或积水处的意外,严重者更会因为踩踏地面时过于大意而有绊脚,甚或产生碰撞等意外,可见所述驱动方式实有安全性方面的顾虑。而电动驱动方式虽通过电动马达驱动而无须以脚踩踏故较无安全性的顾虑,但蓄电池的蓄电量有限,导致电动马达续航力有限,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再加上蓄电池需不时充电,故更具有耗费能源的缺点。
有鉴于上述两种驱动方式各有其缺点有待改进,本创作人特地研发一种迥异于前述两种驱动方式的驱动机构,使用者不需频繁踩踏地面提供前进动力,也不需电动马达驱动车体前进,只需站立在车上踩踏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即可顺利驱动车体顺利前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回转车的驱动机构,其可产生反复回转运动,并通过单向传动机构带动车轮,进而驱动车体前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转车的驱动机构,其包含回转车及至少一组驱动机构,其中:回转车的车体末端设有至少一踏压板及至少一后轮,踏压板底端凸设一凸轮块,凸轮块一端以转轴枢设于车体上,凸轮块另端则设一连杆,而后轮则以轴杆架设于车体下方;驱动机构则包含一复位装置及一传动装置及一外壳,复位装置包含一传动齿轮,传动齿轮是利用固定轴架设于车体上,其外侧设有一线槽,线槽内绕设一拉绳,拉绳另端是与踏压板的连杆连结,所述传动齿轮是呈中空状,其内部设至少一组涡型弹簧,涡型弹簧内端是固设于固定轴,外端则固设于传动齿轮内壁面;一传动装置,传动装置是套设于后轮的轴杆上,传动装置与轴杆之间设一轴承,传动装置具一被动齿轮及一单向传动单元,被动齿轮与复位装置的传动齿轮啮合,且被动齿轮可带动单向传动单元,所述单向传动单元并与后轮结合而可驱动回转车的后轮作单向转动;及一对外壳,所述对外壳是呈内空状而可供复位装置及传动装置装设其中。
据上所述的回转车的驱动机构,其中,所述回转车的车体末段下方是可固设一对延伸架,所述的一对延伸架是与踏压板的连杆一同固设于车体上,所述的一对延伸架是分别位于驱动机构与后轮的外侧,且驱动机构及后轮是固设于所述的一对延伸架之间。
据上所述的回转车的驱动机构,其中,所述回转车的后轮于朝向单向传动单元一侧成型复数个插孔,而单向传动单元朝向后轮一侧是凸设有复数支插销,且所述复数个插销是插设于后轮的插孔,使单向传动单元与后轮结合并可驱动后轮同步转动。
据上所述的回转车的驱动机构,其中,所述单向传动单元是一棘轮组,所述棘轮组包含同轴设置的内环部与外环部,所述内环部是与被动齿轮结合而可同步正逆转,内环部的外环面成型复数凹槽,每一凹槽中则设有受簧片抵顶的圆弧销;所述外环部则与后轮结合而可同步转动,外环部的内环面成型有齿槽,且内环部的圆弧销是可外张抵制于外环部的齿槽槽壁,使内环部驱动外环部作单向传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不仅无发生绊脚或碰撞等意外,更因无须使用电力驱动而可节省能源并达环保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回转车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回转车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回转车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3的B-B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踏压板下压状态的动作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踏压板上扬状态的动作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美燕,未经许美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69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行车踏板曲柄与踏板心轴组合改良结构
- 下一篇:半金属摩擦片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