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引信测试防爆桶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36381.6 | 申请日: | 2008-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92155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林;熊波;于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国林;熊波;于静 |
主分类号: | F42C21/00 | 分类号: | F42C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1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信 测试 防爆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工品测试的防爆装置,尤其是用于YJ83K导弹引信电性能测试中保护测试人员安全的防爆桶。
背景技术
按现行导弹引信技术准备相关操作规程要求,导弹引信测试必须在专用的防爆测试间进行,防爆测试场地与其他导弹技术准备场所要有严格的隔离设施,测试间的长度、宽度、高度、地基厚度、防爆墙宽度材质、泄压通道设计以及内部各类导线管路,均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对防爆测试间周围环境也有特别的规定。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有效地保证引信测试的顺利进行,保障引信测试人员的安全。
然而,固定阵地的引信防爆设施有其固有局限性,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无法移动,只能固定使用。这种固定防爆设施在平时可以很好地保证引信测试安全,有效地满足日常训练和导弹引信的技术准备需要,但在战时却会暴露许多致命的弱点。其一是目标固定,极易受到敌方打击和摧毁;其二因不能移动从而无法完成导弹引信的技术准备和机动保障,这将使部队的作战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随着导弹引信技术及测试手段的发展,便携式引信测试防爆装置如防爆箱、防爆桶已有部分列装,但这些可移动防爆装置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其一是防爆能力较弱,主要以小件火工品及小型引信测试为主要防护目标;其二是通用性差,一型防爆装置只保证一型引信的测试安全,无法兼容和互换;其三是品种少,只是引信测试防爆设施的一种补充,目前大型引信的测试依然以固定式永久防爆设施为主要防护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便携式防爆装置防爆能力弱、通用性差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便携式防爆桶,该装置能承受YJ83K导弹引信爆炸产生的冲击,有效起到防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整个防爆桶由防爆桶结构主体和测试转接电缆两个基本部分组成的。其中防爆桶结构主体由防爆壳体、双重防护密封顶盖、泄压结构几个大部分组成,是爆炸应力主要的承担者,有专用的减压、泄压机构,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减、泄压和阻挡作用,将引信误爆的冲击波及爆轰产物能量降低到最少,以确保测试人员的安全;转接电缆用于引信测试时的电信号转接。
防爆壳体是整个防爆桶的结构主体,也是基本的爆炸应力承载体,它将引信装药产生的爆轰能量约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减弱和阻止爆炸冲击波爆炸产物的扩散传递,在360°周向平面范围内起到对测试人员的安全保护作用;双重防护密封顶盖主要用于防止爆炸产物向上传递,即通过内层紧锁件和外层U型紧锁件双层阻隔,将向上的爆炸能量减压,防止爆炸产物上行,从而保证了上方测试人员的安全;泄压结构是爆炸泄压的主要部件,主要由隔板单元和支撑杆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将爆炸能量转化为隔板的机械变形,达到消耗和吸收爆炸能量的作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引信装药爆炸产生的破坏作用。
引信测试防爆桶通过转接电缆与外部引信测试设备相连接,进行引信的绝缘及功能检测。转接电缆平时置于防爆桶内,电缆通道的设计尽量利用防爆桶原有空间,不以破坏结构防爆强度、牺牲防护能力为代价。其输出端电缆接头固定于防爆桶的结构主体上,通过更换内部的转接电缆,该防爆桶也适用于YJ-8A、YJ-83等导弹引信测试的安全防护,并在空间及抗爆炸应力容量上留有扩展能力,为新型引信留有扩展余地,因而可大量节省装备购置的费用,以最快的速度形成对新型导弹引信的技术保障能力。
引信测试防爆桶必须满足机动化的要求,机动时可将其置于辅助集装箱中,更适合于海军导弹引信技术准备现有状态及条件。
该防爆桶在结构上主要有内桶、外桶、压盖、隔板及支撑杆、紧锁件等单元部分组成。结构图如图1、2所示。在防爆桶的结构设计及材质选择上进行了综合考虑,使该防爆桶在引信测试过程中能确实起到安全防护作用,并留有一定的防护余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测试YJ83K导弹引信时对测试人员提供保护,机动性好,为新型导弹引信留有扩充余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整体结构1/4剖面图。
图2是防爆桶底面图。
图中1.外桶 2.内桶 3.外层密封顶盖 4.内层密封顶盖 5.外层U型紧锁件 6.内层紧锁件 7.隔板 8.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国林;熊波;于静,未经李国林;熊波;于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63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焦炉煤气稳压阀
- 下一篇:用于煤气生产的消音换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