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轮轨固体润滑棒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35508.2 | 申请日: | 2008-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419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念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念 |
主分类号: | B61K3/00 | 分类号: | B61K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轨道交通 固体 润滑 结构 | ||
技术领域:
在现代轨道交通运输领域,解决轮轨之间的摩擦问题,实施有效的润滑,关系到机车牵引能量消耗、行车安全、轮轨材料消耗及维修成本等一系列重要内容。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轮缘润滑棒的结构,其特点是表皮和棒芯采用不同的材料。
背景技术:
国内外轮轨润滑技术都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曲线钢轨润滑,另一个是机车轮缘润滑。随着铁路运行速度的提高,原有的液体或半流体润滑方式在轮轨润滑领域逐渐显示出局限性。突出问题是在列车气流作用下,喷涂的油脂飞散,污染机车车体、轮轨踏面,从而降低润滑效果。由于轮轨接触应力高达4000MPa以上,液体润滑油的油楔作用加速了金属摩擦面的微裂纹扩展和剥离掉块。国外上世纪末已经开始应用轮缘固体润滑技术,国内有关单位的研究工作也进入了应用阶段,但所有润滑棒都是实心结构。润滑棒材料是整体均匀的。
目前使用的固体润滑棒主要存在两种问题:一种是润滑棒材料“酥脆”,受冲击后易碎裂,消耗量难以控制,但在轮缘表面附着性比较好。另一种润滑棒材料“柔韧”,抗冲击性好,但在金属表面附着性差。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固体润滑棒附着性差、消耗量大、减磨效果差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结合国内铁路实际,提出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轮轨润滑的固体润滑棒结构。其特点是表皮和棒芯采用不同的材料。这样避免了韧性材料附着性差和脆性材料抗冲击性差的缺点,使润滑棒兼具二者的优点。并且可以通过改变表皮层的厚度来改变表皮材料与棒芯材料的相对重量比率,从而改变润滑棒的物理特性,调整在使用中润滑棒的消耗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轮轨固体润滑棒结构,固体润滑棒外形为圆柱体,有条状棒芯和套筒状表皮两部分组成。条状棒芯和套筒状表皮使用不同材料并以密贴方式结合为一体。条状棒芯是圆柱体,套筒状表皮是一个筒壁厚度均匀的圆柱状套筒。条状棒芯的圆柱面与套筒状表皮的圆柱内侧柱面相互密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选择润滑棒的原材料时,可以挑选附着性和抗磨性好的材料作为棒芯,选择耐冲击、韧性好的材料作为表皮,从而得到一种兼具二者优点的润滑材料。圆柱体外型的主要作用是避免应力集中,增加润滑棒的耐冲击性。
附图说明:
如图1是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车轮轮缘固体润滑棒结构示意图,图中1.套筒状表皮,2.条状棒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的车轮轮缘固体润滑棒结构示意图如图1,润滑棒有条状棒芯2和套筒状表皮1两部分组成。条状棒芯2和套筒状表皮分别用抗磨性、附着性良好的材料A和耐冲击、韧性好的材料B制成,二者以密贴方式结合为一体。条状棒芯2是圆柱体。套筒状表皮1是一个筒壁厚度均匀的圆柱状套筒。条状棒芯2的圆柱面与套筒状表皮1的圆柱体内侧柱面相互密贴。
实用例一:
将石墨与聚乙烯按照4:6混合,经过挤出机挤出,成为壁厚为2.5mm的圆柱型管材。切割成400mm长的套筒。将另一种材料熔化后浇注在套筒内,即制成润滑棒。
实用例二:
将石墨与聚乙烯按照4:6混合,经过挤出机挤出,成为截面为Φ15mm的条状材料。切割成400mm长的棒材。将切割好的棒材放入浇注模具,另一种材料熔化后浇注在模具内棒材的四周,即制成成品润滑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念,未经张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55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数式桥梁伸缩装置
- 下一篇:一种桥梁焊接盆式固定支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