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炖锅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35339.2 | 申请日: | 2008-08-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057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 发明(设计)人: | 黄维木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维木 |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1011广东省潮***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炖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调用锅具,尤其涉及一种电炖锅。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电炖锅一般由内锅与外锅组成,将外锅套装在内锅的锅体之外,可通过电热元件加热外锅热再传导使内锅发热,从而煮熟锅内食物;还可以在内锅锅底与外锅之间设置发热元件,使内锅加热。但常见同种产品的电炖锅均是将传热铝胆直接设置在锅身的外壳的上边缘,这种传统的结构方式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传热铝胆的高温极易使炖锅的锅体形成局部高温,因而在使用时易发生烫伤事件;传热铝胆的高温容易使不能承受高温材料(如塑料材质等)制成的锅体变形或熔化而引发电器使用安全事故。此外,很多电炖锅的热效率较低、耗电量较高、受热不均匀,特别是在安全性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带有耐高温阻热环结构的电炖锅,以克服现有电炖锅的锅体因局部高温而易发生烫伤或锅体变形及熔化等安全事故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炖锅,包括外锅体、耐温阻热环、锅盖、内锅体、传热铝胆、发热体,所述外锅体套装于内锅体的外部,所述内锅体的外层设有传热铝胆,所述传热铝胆的下侧壁设置发热体;所述外锅体与传热铝胆的侧壁上部衔接端设有一耐温阻热环,所述耐温阻热环的内外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外槽与一个内槽,其外槽与外锅体嵌接配合,其内槽与传热铝胆嵌接配合;所述内锅体的上部设有锅盖,外锅体顶部的两端设有锅耳,所述外锅体下部的底脚固定壳体通过固紧螺丝固定传热铝胆,传热铝胆与底脚固定壳体之间设有温控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炖锅的有益效果为:当电炖锅的内部传热铝胆温度较高时,可以有效的防止外锅体与铝胆配合部位因局部高温而发生烫伤或锅体变形熔化的安全事故;具有良好的热效率、受热均匀、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炖锅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炖锅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中:
1、外锅体;2、底脚固定壳体;3、锅耳;4、耐温阻热环;5、锅盖;6、内锅体;7、传热铝胆;8、发热体;9、温控器;10、固紧螺丝;11、开关;12、温控元件;13、电阻;14、发热元件;15、指示灯;16、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炖锅,包括外锅体1、耐温阻热环4、锅盖5、内锅体6、传热铝胆7、发热体8,所述外锅体1套装于内锅体6的外部,所述内锅体6的外层设有传热铝胆7,所述传热铝胆7的下侧壁设置发热体8;所述外锅体1与传热铝胆7的侧壁上部衔接端设有一耐温阻热环4,所述耐温阻热环4的内外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外槽与一个内槽,其外槽与外锅体1嵌接配合,其内槽与传热铝胆7嵌接配合;所述内锅体6的上部设有锅盖5,外锅体1顶部的两端设有锅耳3,所述外锅体1下部的底脚固定壳体2通过固紧螺丝10固定传热铝胆7,传热铝胆7与底脚固定壳体2之间设有温控器9。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炖锅,在电路元件连接中,接线端子16的火线端子部分连接开关11,中性线端子分别并联连接指示灯15与发热元件14,指示灯15的另一端连接电阻13再与开关11的一端连接,开关11的其中一端连接温控元件12。
以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炖锅,使用时先接通电源,再启动开关11,发热体8开始工作,传热铝胆7的温度同时随发热体8的工作而上升,内锅体6内的食物因热传递而开始炖煮,同时由于发热体8不断的产生热能,传热铝胆7的温度也同时不断的上升直至达到相对的热平衡,此时传热铝胆7与耐温阻热环4结合部位的温度也相应较高,但因耐温阻热环4的材质具有很好的耐热与阻止热传递的性能,所以在使用炖锅炖煮工作时,不会发生因接触高温外锅体1壳体而发生烫伤或外锅体1变形熔化的使用安全事故。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以核心结构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维木,未经黄维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533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