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效能动力装置与动力车辆无效
| 申请号: | 200820133817.6 | 申请日: | 2008-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00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9 | 
| 发明(设计)人: | 冯天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天润 | 
| 主分类号: | B60K8/00 | 分类号: | B60K8/0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能 动力装置 动力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装置,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于具有内燃机的高效能动力装置及用该高效能动力装置配置的动力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技术所使用的内含有内燃机的动力装置,其能源来源是为石油燃料(例如汽油或是柴油)。动力装置将石油燃料化为油气,和空气以一定的比例混合之后导入内燃机之中,利用爆炸燃烧的方式,将石油燃料的化学能转变成动能,借以推动传动装置,进而带动整体机构;而石油燃料在燃烧之后会形成包含有二氧化碳及其它碳氢氧化合物的废气排出,污染环境。
然而,在爆炸燃烧的时候,往往由于燃烧不完全而导致能源转换的效率不佳,造成燃料的浪费;而且燃烧效率越低,排出的废气中所包含的有害物质浓度就越高。
因此,如何提升内燃机运转时的燃烧效率以及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实为一极待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能动力装置与动力车辆,通过增加导入内燃机的气体中氢气及氧气的浓度,提升内燃机的燃烧效率,进一步节省内燃机的汽油或柴油的使用量,同时,进一步降低有害废气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达到环保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能动力装置与动力车辆,可增加导入内燃机的气体中氢气及氧气的浓度,借以提供额外的动力能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能动力装置,包含有内燃机,将空气导入内燃机的进气管路、电源装置,以及氢氧产生器。氢氧产生器则包含有由氢氧气体通路连接的电解槽及排水集气槽。电解槽内装有电解液,并具有正极端及负极端,且电性连接至电源装置;排水集气槽则包含有输气管,而输气管则连通至进气管路。电解槽是接受电源装置的电力,通过电解作用产生氢气及氧气,氢气及氧气经由氢氧气体通路导入排水集气槽后,再由输气管导入进气管路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包含有高效能动力装置的动力车辆,其中高效能动力装置包含有内燃机、将空气导入内燃机的进气管路、电源装置,以及氢氧产生器。氢氧产生器则包含有由氢氧气体通路连接的电解槽及排水集气槽。电解槽内装有电解液,并具有正极端及负极端,且电性连接至电源装置;排水集气槽则包含有输气管,而输气管则连通至进气管路。电解槽是接受电源装置的电力,通过电解作用产生氢气及氧气,氢气及氧气经由氢氧气体通路导入排水集气槽后,再由输气管导入进气管路中。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效能动力装置与动力车辆,可增加导入动力车辆的内燃机的气体中氢气及氧气的浓度,提升内燃机的燃烧效率,进一步节省汽油或柴油的使用量,进一步降低有害废气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达到环保的要求。并可增加导入动力车辆的内燃机的气体中氢气及氧气的浓度,借以提供额外的动力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高效能动力装置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高效能动力装置 1、20
动力车辆 2
进气管路 10、200
内燃机 11、21
电源装置 12、22
氢氧产生器 13、23
氢氧气体通路 130、230
电解槽 131、231
电解液 1310、2310
正极端 1311、2311
负极端 1312、2312
排水集气槽 132、232
输气管 1321、2321
空气流量计 14、24
节气阀门 15、25
具体实施方式
由于本实用新型是揭露一种高效能动力装置及包含高效能动力装置的动力车辆,其中所利用的动力机械及电化学原理,已为相关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所能明了,故以下文中的说明,不再作完整描述。同时,以下文中所对照的附图,是表达与本实用新型特征有关的结构示意图,并未亦不需要依据实际尺寸完整绘制,在先叙明。
首先请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高效能动力装置的示意图。高效能动力装置1包含有内燃机11、将空气导入内燃机11的进气管路10,以及电源装置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天润,未经冯天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38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