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挂侧翻自卸车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33076.1 | 申请日: | 2008-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09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罗国刚;刘新波;周玉鹏;王旭东;林质斌;田刚;胡秋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汽集团专用汽车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P1/26 | 分类号: | B60P1/26;B62D5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久联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雪琦 |
地址: | 266031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挂侧翻 卸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全挂载重汽车,具体涉及一种全挂侧翻自卸车。
背景技术
载重汽车有厢式车、自卸车,厢式车的车厢固定在车架上,就是我们最常见的货车;自卸车的车厢一端铰接在车架上,一端与举升缸连接,便于自动卸货,举升缸有单臂、双臂,卸货方式有后卸、侧卸,一般是后卸。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和方便装载、运输,采用汽车列车运输,即在普通载货汽车或牵引车后连接挂车,组成汽车列车。全挂车即在主车后端再托挂一辆挂车,挂车可随主车转向,并在主车的牵引下行驶。
公知的全挂车没有自卸功能,使全挂车的应用领域受到很大局限。自卸车多是从车厢后侧卸货,近年来也有采用侧翻式自卸设计的,这种侧翻自卸车的车厢多采用活动底板结构,车厢边门采用下开上翻结构,卸载时,底板中间举升,从两侧边门开启处卸货。侧翻自卸车的举升机构布置在车厢下方,且受底盘车架横梁等位置的影响,举升液压缸安装位置受一定的局限性,液压缸采用多级套筒式结构,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由于受到底盘车架横梁的位置影响,几个举升缸不能均匀布置。车厢边门布置在车厢边板上,分为3-5个可开启厢门,每个厢门都需要一套扳锁机构,卸货时需要人工开启,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厢门一般向上开启,货物卸出后堆积在车身旁,极易把轮胎埋住,通常需要人工清理或者使用辅助支撑移位,才能保证车辆行驶。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公知技术领域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挂侧翻自卸车,拓展了全挂车的使用领域,操作简单,工作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挂侧翻自卸车,包括主车、挂车,挂车拖挂在主车后端,挂车可随主车转向,并在主车的牵引下行驶,所述主车的车厢、挂车的车厢是采用相同自卸结构的自卸车厢,所述自卸车厢的厢门设置在车厢侧面。所述厢门包括边门、边门驱动装置、边门翻转机构,所述边门为整体式,边门底边通过边门翻转机构铰接在车厢底板边纵梁上,所述边门驱动装置为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布置在边门两端,液压缸一端设置在车厢前后板的纵梁上,另一端铰接在边门两侧的边框上。所述自卸车厢的举升液压缸分别设置在车厢的前厢板、后厢板外侧,所述举升液压缸一端的铰接支座设置在主车架纵梁上,另一端的铰接支座设置在车厢的前厢板、后厢板的上边框外端,远离车厢门一侧。所述边门的翻转机构包括翻转轴、翻转底座、轴套,所述翻转轴固定设置在边门的下侧边框上,翻转轴与边门下侧边框等长,轴套与翻转底座为整体结构,轴套套装在翻转轴上,翻转底座下部固定设置在车厢底板边纵梁上,翻转轴可以在轴套中沿轴心线转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挂侧翻自卸车,主车车厢、挂车车厢都是自卸车厢,拓展了全挂车的使用领域,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工作效率高;车厢门设置在车厢侧面,便于卸载货物,边门及其翻转轴为整体式,卸货时边门可以作为导流板使用,避免埋轮;举升液压缸设置在车厢前后板上,增加了可靠性,提高了举升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整车全貌侧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厢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车厢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厢边门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注:
1.后厢板;2.举升液压缸;3.缸体端铰接支座;4.活塞杆端铰接支座;5.主车架;6.后厢板上边框;7.边门;8.液压缸;9.边门挡板;10.后厢板纵梁;11.挡板限位座;12.翻转轴;13.翻转底座;14.轴套;15.底板边纵梁;16.主车;17.挂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一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挂侧翻自卸车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全挂侧翻自卸车,包括主车16、挂车17,挂车17拖挂在主车16后端,挂车17可随主车16转向,并在主车16的牵引下行驶,所述主车16的车厢、挂车17的车厢是采用相同自卸结构的自卸车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汽集团专用汽车公司,未经重汽集团专用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30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