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卫生巾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32842.2 | 申请日: | 2008-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375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国忠;刘国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13/15 | 分类号: | A61F13/15;A61F13/47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杰 |
地址: | 215551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卫生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体外的卫生巾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可防止外漏的卫生巾。
背景技术
目前在市场上售出的体外用卫生巾通常为卫生巾巾体部分与护翼部分相连接并处以同一平面,因此在流量较大时无法及时吸收液体,从而导致侧漏现象。通过改进,人们将卫生巾巾体与护翼连接的两侧边缘部分设置为立起结构并使巾体吸收区内折,但在使用过程中巾体不能与人体较好的贴合,仍然存在侧漏现象。
中国专利CN2853040Y中公开了一种两侧设置防护边的卫生巾,呈纵长形,该卫生巾包括可透液体的顶层、不透液体但能透气的底层、位于顶层与底层之间的吸湿层、设于巾体两侧的护翼,在巾体主吸收区的两侧边与底层间夹设有向上托起的防护边,从而达到防止侧漏的目的。但是该现有技术仍然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通过在巾体两侧设计向上兜起的防护边,使得卫生巾巾体首尾两端向上弯曲并贴合人体,但在长时间使用时(如夜用时),两侧的防护边对巾体首尾两端的束紧效果较差,尤其是会出现巾体尾部不能较好的贴合人体并随人体伸展,造成液体后漏。(2)该现有技术中的防护边在较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不断受到挤压而易出现侧倒变形,从而失去防侧漏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卫生巾贴合效果差、易出现后漏的缺点,提供一种贴合效果好、可防后漏的卫生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卫生巾,包括可渗透液体的顶层、不渗透液体的底层以及夹设于所述顶层和所述底层间的吸湿层,所述顶层的边缘与所述底层贴合形成贴合面,所述吸湿层对应的所述顶层部分构成主吸湿区,所述主吸湿区的首尾两端至少一端的边缘设有使所述卫生巾端部向上收起的束紧结构。
通过松紧带形成所述束紧结构。设有所述束紧结构的所述边缘呈圆弧形。所述贴合面上设有可以使所述卫生巾端部向上收起的束紧结构。所述卫生巾两侧分别设有护翼。在所述主吸湿区两侧分别设有向上收起的防护边。
所述防护边的一侧固定于所述顶层表面上,且所述防护边的两端与所述顶层表面贴合。所述防护边的一侧夹设于所述顶层与底层贴合面间,且所述防护边的两端与所述贴合面贴合。所述防护边中未与卫生巾相连接的一侧具有束紧结构。
所述主吸湿区设有导液纹路。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卫生巾主吸湿区端部设置束紧结构,可以使卫生巾端部向上收起,更加贴合人体,即使在不断运动或长期使用时,仍然可以有效的防止后漏现象。
2)端部束紧结构与主吸湿区两侧的束紧结构或防侧边相配合,端部的束紧结构可以起到将卫生巾两侧向上收起的作用,可以防止长期使用时两侧束紧结构出现疲劳松垮、防侧边侧倒等现象导致的侧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卫生巾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卫生巾沿AA线的剖面图;
图3是图1中卫生巾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通过以下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阐述。
如图1、2,本实施例中,卫生巾包括可渗透液体的顶层1、不渗透液体的底层2、夹设于所述顶层和所述底层间的吸湿层3,以及设置于卫生巾两侧的护翼5,为了防止液体向外渗漏,故使顶层的边缘与所述底层贴合。卫生巾中的吸湿层所对应的区域为主吸湿区且该主吸收区首尾两端具有圆弧形结构,为了降低流量较大时液体外溢的程度,使卫生巾具有更好的吸收效果,可以在主吸收区部分压制多条规则或不规则导液纹路。其中,顶层1由渗透能力好的材料制成,如棉、麻、化学纤维等构成的无纺布或带网眼的无纺布;底层2由憎水性材料制成,如聚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材料;吸湿层3由棉、麻等天然织物和/或超吸水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等制成。由于顶层1、底层2、吸湿层3以及护翼5这四部分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故此不赘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28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